时间: 2025-04-28 02:25:3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02:25:30
手势:手势是指通过手的动作来表达某种意思或情感的行为。它是非言语交流的一种形式,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与言语结合使用,以增强表达效果或传递更丰富的信息。
手势一词源自拉丁语“gestus”,意为“行为”或“动作”。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逐渐演变为指代手的特定动作,用于交流和表达。
在不同的文化中,手势的含义可能大相径庭。例如,在西方文化中,竖起大拇指通常表示赞许,而在某些中东国家,这可能被视为不礼貌的手势。
手势往往与特定的情感或情境相关联。例如,挥手告别可能引起依依不舍的情感,而握拳则可能象征决心或愤怒。
在日常生活中,手势是不可或缺的交流工具。例如,在嘈杂的环境中,通过手势可以更有效地传达信息。
在诗歌中,手势可以被用来象征性地表达复杂的情感或概念。例如:
她的手,如同秋叶般轻轻飘落, 诉说着无声的告别。
手势可以通过视觉艺术(如绘画、雕塑)和表演艺术(如舞蹈、戏剧)来表现。音乐视频中,手势常被用来配合音乐节奏,增强视听体验。
在不同语言和文化中,手势的含义和使用方式可能存在显著差异。例如,点头在大多数文化中表示同意,但在某些文化中可能表示不同意。
手势是人类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丰富了语言表达,还跨越了语言的障碍。了解和运用手势,对于提高交流效率和理解不同文化都具有重要意义。
1.
【手】
(象形。小篆字形,象伸出五指形。本义:人体上肢的总称,一般指腕以下的部分)。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段注:“今人舒之为手,卷之为拳。其实一也。故以手与拳二篆互训。”-手,拳也。 、 《易·说卦》-艮为手。 、 《素问·阴阳别论》。注:“手谓气口。”-三阴在手。 、 《礼记·少仪》。注:“手拜,手至地也。”-则不手拜。 、 《公羊传·宣公六年》注-头至手曰拜手。 、 《诗·邶风·北风》-携手同行。 、 、 《诗·邶风·击鼓》-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组词】
手纽、 手杻、 手脚了得、 手帕交、 手击子、 手本、 手式、 手灵、 手械、 手梏、 手格、 手理
2.
【势】
(形声。从力,埶(yì)声。本义:权力;权势)。
同本义。
【引证】
《史记·货殖列传序》-富者得势益彰,失势则客无所之。 、 《明史·海瑞传》-有势家朱丹其门,闻瑞至,黝之。
【组词】
势家、 失势、 权势、 势子、 势利、 势任、 势利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