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18:16:0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18:16:02
瑕滓(xiá zǐ)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是指玉石上的瑕疵或污点。基本含义是指事物上的缺点或不完美之处。
“瑕滓”一词源自古代汉语,其中“瑕”指玉石上的瑕疵,“滓”指污垢或沉淀物。在古代文献中,常用来比喻人的缺点或事物的不足。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使用范围逐渐扩大,但仍保留其原始的比喻意义。
在**传统文化中,玉石象征着纯洁和完美,因此“瑕滓”常被用来强调事物的不足或缺陷。在社会交往中,人们也常用“瑕滓”来委婉地指出他人的缺点,以避免直接冲突。
“瑕滓”一词给人以负面情感,常与不完美、缺陷等概念联系在一起。在表达时,使用“瑕滓”可以更形象地描述事物的不足,但也可能带来一定的负面情绪。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用“瑕滓”来形容一件艺术品上的小瑕疵,以表达对其整体美感的影响。
诗歌: 玉石虽美,瑕滓难掩, 人生如画,点滴不足。
故事: 在古老的玉石店里,一块看似完美的玉石被发现了一处微小的瑕滓,但这并没有减少它的价值,反而增添了一丝历史的痕迹。
视觉:想象一块晶莹剔透的玉石上,有一处微小的黑色瑕滓,这种对比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听觉:在描述“瑕滓”时,可能会联想到轻微的摩擦声或不和谐的音符,象征着不完美。
在英语中,“瑕滓”可以对应为“flaw”或“imperfection”,但这些词汇在英语中的使用更为普遍,且没有“瑕滓”所特有的玉石瑕疵的隐喻。
“瑕滓”是一个富有文化内涵的词汇,它不仅指代事物的缺陷,还蕴含着对完美的追求和对不完美的包容。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正确使用“瑕滓”可以丰富表达的层次,增强语言的形象性和感染力。
1.
【瑕】
(形声。从玉,叚(xiá)声。本义:玉上的斑点)。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瑕,玉小赤也。 、 司马相如《子虚赋》。注:“赤玉也。”-赤瑕驳榮。 、 左思《蜀都赋》-江珠瑕英。 、 《考工记·弓人》-深瑕而泽。 、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璧有瑕,请指示王。 、 《礼记·聘义》-瑕不掩瑜。
【组词】
瑕适
2.
【滓】
(形声。从水,宰声。本义:液体里下沉的杂质)。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泥之黑者为滓,字亦作淄。-滓,淀也。 、 《太玄·更》。注:“黑也。”-化白于泥淄。 、 刘峻《送橘启》-脉不粘肤,食不留滓。 、 唐·陆羽《茶经》-滓方:以集诸滓,制如涤方,受五升。
【组词】
滓方、 滓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