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07:33:5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07:33:50
烽火四起 这个词汇的字面意思是“烽火(古代用于传递军事警报的火)四处燃起”,基本含义是指战争或冲突在多个地方同时爆发,局势紧张或动荡不安。
在文学作品中,烽火四起 常用来形容战乱频发的时代背景,如历史小说或战争题材的作品。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被用来形容任何形式的广泛冲突或混乱,不仅仅是军事上的。在专业领域,如历史学或军事学,这个词汇可能被用来具体描述某一历史时期的战争状态。
同义词:战火连天、兵荒马乱、动荡不安 反义词:太平盛世、安居乐业、风平浪静
同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在于描述的具体情境和语气的强弱,而反义词则完全表达了相反的和平稳定状态。
烽火四起 的词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军事通信系统,烽火台用于传递敌情。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的含义扩展到了更广泛的冲突和动荡的描述。
在文化中,烽火四起 常常与历史上的战乱时期联系在一起,如三国、五胡乱华等,反映了人民对和平的渴望和对战争的反思。
这个词汇往往带有一种紧张和不安的情感反应,联想到的是硝烟弥漫、生灵涂炭的画面,影响人们对和平的珍视和对战争的警惕。
在个人经历中,烽火四起 可能被用来形容某个时期个人生活中的多重压力和挑战,如工作、家庭和健康问题同时爆发。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烽火四起夜未央,英雄泪洒古战场。”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烽火台上的火焰和浓烟;结合音乐,可以选择悲壮的交响乐来增强战争场景的氛围。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 "war flames spread everywhere" 或 "wars breaking out in multiple places",但这些表达没有烽火四起 那样富有历史和文化内涵。
烽火四起 是一个充满历史和文化意义的词汇,它不仅描述了战争和冲突的状态,也反映了人们对和平的向往。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样的词汇可以丰富我们的表达能力,增强语言的文化深度。
在这~的年代,我们最需要的就是和平安宁的环境。
1.
【烽】
(形声。从火,夆(fēng)声。本义:烽火,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
同本义。
【引证】
《史记·魏公子列传》-公子与魏王博,而北境传举烽,言“赵寇至,且入界。”
【组词】
烽警
2.
【火】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火焰。汉字部首之一。本义:物体燃烧所发的光、焰和热)。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火,南方之行也。炎而上,象形。 、 《春秋·元命苞》-火之为言委随也,故字人散二者为火也。 、 《易·说卦》-离为火。 、 《左传·昭公九年》-火水妃也。春秋感情符,火者阳之精也。 、 《论衡·诘术》-火,日气也。 、 《左传·宣公十六年》-人火曰火,天火曰灾。 、 《谷梁传·昭公九年》-国曰灾,邑曰火。 、 《公羊传·襄公九年》-大者曰灾,小者曰火。 、 宋·沈括《梦溪笔谈·活板》-火烧令坚。 、
【组词】
火链、 火厝、 火筒、 火火烛烛、 火厄、 火备
3.
【四】
(指事。甲骨文字形,象鼻子喘息呼气之形。本义:数目。三加一所得)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四,阴数也。四分之。 、 《玉篇》-阴数次三也。 、 《仪礼·觐礼》。注:“谓乘马也。”-路下四亚之。 、 《书·尧典》-光被四表。 、 、 《诗·鄘风·干旄》-良马四之 、 刘邦《大风歌》-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中国民族音乐音阶上的一级,乐谱上用做记音符号,相当于简谱的“6”。
【引证】
《宋史·乐志十七》-大吕、大簇用四字。
4.
【起】
(形声。从走,己声。本义:由躺而坐;由坐而立)。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起,能立也。 、 《庄子·齐物论》-曩子坐,今子起。 、 《诗·小雅·沔水》-载起载行。 、 《礼记·曲礼》-请业则起。 、 《墨子·公输》-子墨子起。 、 唐·柳宗元《捕蛇者说》-吾恂恂而起。 、 《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夫起大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