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23:50:4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5 23:50:42
烽火台:烽火台是古代用于军事通信的设施,通常建于高处,如山顶或城墙上。当敌人入侵时,守军会在烽火台上点燃烟火,以此向远处的友军传递警报信息。
文学语境:在古代文学作品中,烽火台常被用来象征战争、紧急情况或国家的危机。例如,“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
口语语境:在现代口语中,烽火台可能不常直接使用,但其概念常被引申为“紧急信号”或“警报”。
专业领域:在历史学和军事学中,烽火台是研究古代通信系统和防御工事的重要对象。
同义词:烽燧、狼烟、警报台
反义词:和平、安宁、宁静
烽火台的词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军事通信系统。随着时间的推移,烽火台的功能逐渐被更先进的通信技术所取代,但其象征意义依然存在。
在**文化中,烽火台象征着国家的安全和边疆的防御。它也是许多历史故事和战争传说中的重要元素。
烽火台常常引起人们对战争、牺牲和英雄主义的联想。它唤起了一种对古代战士的敬意和对和平的渴望。
在历史学*中,我了解到烽火台在古代通信中的重要性,这让我对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勇气有了更深的认识。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烽火台:
烽火台上烟尘起,
边疆战士心未已。
千里传信不言苦,
只为家国安宁时。
烽火台的视觉联想是高耸的台子,上面冒着浓烟。听觉联想可能是风吹过烽火台的声音,或是远处传来的战鼓声。
在其他文化中,类似的军事通信系统也有存在,如古罗马的信号塔。这些系统虽然在形式上有所不同,但都体现了人类在通信技术上的早期尝试。
烽火台不仅是古代军事通信的象征,也是文化和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提醒我们珍惜和平,同时也让我们对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勇气表示敬意。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烽火台是一个富有深意的词汇,能够丰富我们的语言表达和文化理解。
1.
【烽】
(形声。从火,夆(fēng)声。本义:烽火,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
同本义。
【引证】
《史记·魏公子列传》-公子与魏王博,而北境传举烽,言“赵寇至,且入界。”
【组词】
烽警
2.
【火】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火焰。汉字部首之一。本义:物体燃烧所发的光、焰和热)。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火,南方之行也。炎而上,象形。 、 《春秋·元命苞》-火之为言委随也,故字人散二者为火也。 、 《易·说卦》-离为火。 、 《左传·昭公九年》-火水妃也。春秋感情符,火者阳之精也。 、 《论衡·诘术》-火,日气也。 、 《左传·宣公十六年》-人火曰火,天火曰灾。 、 《谷梁传·昭公九年》-国曰灾,邑曰火。 、 《公羊传·襄公九年》-大者曰灾,小者曰火。 、 宋·沈括《梦溪笔谈·活板》-火烧令坚。 、
【组词】
火链、 火厝、 火筒、 火火烛烛、 火厄、 火备
3.
【台】
(形声。小篆字形。从口,(以)声。从口,与表示喜悦有一定的联系。本义:喜悦。读(yí))。
鱼名。背上有黑的花纹 同: 鲐
【引证】
《诗·大雅·行苇》-黄台背,以引以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