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5:02:2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5:02:21
词汇“仳胁”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且在标准词典中难以找到确切的定义。根据字面拆解,“仳”可能与“分离”或“分别”有关,而“胁”通常指“胁迫”或“威胁”。将两者结合,“仳胁”可能意味着通过威胁手段迫使某人分离或分别。然而,由于该词汇的不常见性,以下分析将基于这种假设性的理解。
“仳胁”可能指的是通过威胁或胁迫手段迫使某人或某物分离或分别的行为或状态。
由于“仳胁”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它在文学、口语或专业领域中的使用极为有限。在文学作品中,可能会用这个词来描述一种极端的分离情境,如战争、政治迫害等导致的家庭分离。
由于“仳胁”不是一个标准词汇,其词源和演变难以追溯。可能是由两个汉字组合而成的新词,用于特定语境。
在特定的文化或社会背景下,“仳胁”可能被用来描述那些因外部压力而被迫分离的情境,如战争、政治迫害等。
这个词可能引起人们对分离、失去和痛苦的情感反应,联想可能包括家庭分离、流离失所等。
由于“仳胁”不是一个常用词汇,个人生活中可能很少有机会直接使用或遇到。
在创作中,可以将“仳胁”用于描述一个因外部威胁而被迫分离的故事情节,增加文本的情感深度。
视觉上,可能会联想到破碎的家庭照片或分离的场景;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悲伤的音乐或哭泣的声音。
由于“仳胁”不是一个通用词汇,它在不同语言或文化中的对应词汇及其使用情况难以比较。
“仳胁”作为一个不常见的词汇,其使用和理解需要特定的语境和背景知识。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了解这样的词汇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语言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然而,由于其不常见性,实际应用中可能较少遇到。
1.
【仳】
(形声。从人,比声。本义:分别,分离)。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仳,别也。 、 《诗·王风·中谷有蓷》-有女仳离。
【组词】
仳别
2.
【胁】
(形声。从肉(月),劦(xié)声。本义:腋下肋骨所在的部分)。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腋下之名也。其骨谓之肋,牲体则谓之拍。-胁,两膀也。 、 《素问·至真要大论》-两胁里急。 、 《管子·版法》。注:“盾或著之于胁,固曰胁盾。”-兵尚胁盾。 、 《仪礼》-脊胁肺肩在上。 、 明·魏禧《大铁椎传》-右胁夹大铁椎。 、 《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越天都之胁。
【组词】
胁胑、 胁窝里、 胁不沾席、 胁骨、 胁衣、 胁肢、 胁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