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03:51:0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03:51:05
新亭对泣 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在新亭中相对而泣”。这个成语源自南朝宋时期的历史故事,用来形容人们面对国家危难或个人不幸时的悲痛和无奈。
在文学作品中,新亭对泣 常用来描绘人物在困境中的情感状态,尤其是在国家或民族面临危机时,表达深切的忧国忧民之情。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能不太常用,但在讨论历史或政治话题时,可能会被引用。
同义词:悲天悯人、哀鸿遍野、痛心疾首 反义词:欢天喜地、兴高采烈、喜气洋洋
新亭对泣 出自《晋书·王导传》,讲述了东晋时期,王导和周顗在新亭相聚,面对国家的动荡,两人相对而泣的故事。这个成语后来被广泛用来形容人们在困境中的悲痛。
在文化中,新亭对泣** 体现了儒家文化中的忧国忧民思想,强调个人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感和悲悯情怀。在社会背景中,这个成语常被用来反思历史上的动荡时期,以及个人在其中的角色和情感。
这个成语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沉重和悲痛,联想到了历史上的许多苦难时刻,以及人们在那些时刻的无奈和悲伤。
在我的生活中,虽然不常直接使用这个成语,但在阅读历史书籍或观看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时,常常会遇到这个成语,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深刻情感。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
新亭对泣泪未干,
江山破碎心何安。
千年风雨今犹在,
英雄泪洒故园间。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幅描绘古代亭子中两位文人相对而泣的画面,背景是破碎的山河。听觉上,可以联想到悲伤的古琴曲,如《广陵散》。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情感表达可能是“tears of sorrow”或“lamenting the state of the nation”,但新亭对泣 更具有特定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新亭对泣 是一个富有历史和文化内涵的成语,它不仅表达了个人在困境中的情感,也反映了儒家文化中的忧国忧民思想。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个成语有助于更深刻地把握**文化的精髓。
过江诸人,每至美日,辄相邀新亭,藉卉饮宴。周侯中坐而叹曰:‘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皆相视流泪。
~惭名士,稍喜娇雏脸晕酡。
公元316年,刘曜率军灭了西晋。司马睿在王导的拥护下在建康建立了东晋王朝。一些贵族及大臣每当天气晴朗时到建康城外的新亭饮酒,武城侯周凯发感慨引发大家都哭了起来,丞相王导说要收复神州,不能像楚囚那样相对哭泣
1.
【新】
(形声。从斤,从木,辛声。据甲骨文,左边是木,右边是斧子。指用斧子砍伐木材。本义:用斧子砍伐木材。“新”是“薪”的本字)。
砍伐树木。
【引证】
《说文》-新,取木也。 、 章炳麟《论承用“维新”二字之荒谬》-且彼亦知“新”之为义乎?衣之始裁为之“初”,木之始伐谓之“新”。
2.
【亭】
(象形。战国文字字形,其中“T”象矗立的亭柱。小篆以为从高省,丁声。本义:古代设在路旁的公房,供旅客停宿)。
同本义。后指驿亭。
【引证】
《说文》-亭,人所安定也。亭有楼。 、 《一切经音义经》-汉家因秦十里一亭。亭,留也。 、 《释名·释宫释》-亭,停也,亦人所停集也。 、 《汉书·高祖纪》-为泗上亭长。 、 晋·干宝《搜神记》-安阳城南有一亭,夜不可宿,宿辄杀人。 、 李白《菩萨蛮》-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组词】
亭邮、 亭民、 亭寺、 亭舍、 亭传、 亭置、 亭驿
3.
【对】
(会意。从口,从“丵”(zhuó,即,古“丛”字,象草木丛生。),从寸。寸,法度也。汉文帝以为责对而伪,言多非诚,故去其口,以从土。本义:应答)。
同本义。
【引证】
《广韵》-对,答也。 、 《诗·大雅·桑柔》-听言则对。 、 《论语·述而》-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 、 、 《孟子·梁惠王下》-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 、 《仪礼·士冠礼》。注:“应也。”-冠者对。 、 《仪礼·曲礼》。注:“答问也。”-对曰:“非礼也敢辞。” 、 《三国演义》-操唤杨修问之,修以鸡肋之意对。
【组词】
无言以对;对当、 对嘴、 对理、 对番、 对状、 对日
4.
【泣】
(形声。从水,立声。本义:无声或低声地哭)。
同本义。
【引证】
《战国策·赵策》-持其踵为之泣。 、 唐·杜甫《石壕吏》诗-如闻泣幽咽。 、 宋·王谠《唐语林·雅量》-连拜且泣。 、 明·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三事》-太监泣别。
【组词】
泣励、 泣詈、 泣血捶膺、 泣血、 泣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