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8:30:5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8:30:54
捐命 这个词汇在中文里通常指的是“献出生命”或“牺牲生命”。它强调的是为了某种目的或理想而自愿放弃生命的行为,通常带有崇高的牺牲精神。
捐命 的词源较为直接,由“捐”(放弃、献出)和“命”(生命)组成。在古代文献中,捐命常用来描述为了正义或忠诚而牺牲生命的行为。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的使用范围和语境有所扩展,但基本含义保持不变。
在**文化中,捐命常与忠诚、勇敢和牺牲精神联系在一起。在历史和文学作品中,捐命的英雄形象常常被赞颂和纪念,成为激励后人的典范。
捐命这个词带有一种悲壮和崇高的情感。它让人联想到无私的奉献和伟大的牺牲,激发人们对英雄主义和正义的敬仰。
在现实生活中,捐命的行为虽然不常见,但在紧急情况或特殊时刻,仍有人会为了他人的安全或公共利益而做出牺牲。这种行为在社会中被广泛赞誉和记忆。
在诗歌中,捐命可以被用来描绘英雄的牺牲:
捐命于烈火, 英魂永存心。 忠诚铸丰碑, 后人永铭记。
捐命这个词可能让人联想到战争电影中的英雄牺牲场景,或是烈士纪念碑的庄严景象。音乐上,可能会联想到悲壮的交响乐或军乐,增强其崇高和悲壮的情感。
在不同文化中,捐命的概念有相似的表达,如英文中的“sacrifice one's life”或“lay down one's life”。这些表达都强调了为了更高目标而放弃生命的崇高行为。
捐命这个词在中文中承载了深厚的文化和社会意义,它不仅描述了一种行为,更代表了人类对忠诚、勇敢和牺牲精神的追求。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捐命这个词,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和传达这些崇高的情感和价值观。
1.
【捐】
(形声。从手,肙(yuān)声。本义:舍弃)。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粪除秽污谓之捐。故寺人谓之中涓。以涓为之。-捐,弃也。 、 《谷梁传·宣公十八年》。注:“弃也。”-捐殡。 、 《汉书·食货志》。注:“骨不埋者。”孟康曰:“捐,谓民有饥相弃捐者,或谓贫乞者谓捐。”-而国无捐瘠者。 、 《后汉书·列女传》-捐金于野。 、
【组词】
捐世、 捐馆、 捐身、 捐却、 捐灰
2.
【命】
(会意。从口从令。表示用口发布命令。本义:指派;发号)。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朱骏声按:“在事为令,在言为命,散文则通,对文则别。令当训使也,命当训发号也。”-命,使也。 、 汉·蔡邕《独断》-出君下臣名曰命。 、 《贾子·礼容》-语下命者,制令也。 、 《文选·闲居赋序》注-凡尊者之言曰命。 、 《诗·大雅·卷阿》-维君子命。 、 《仪礼·燕礼》-某固辞不得命。 、 《吕氏春秋·孟春纪》。注:“命,令也。”-命田舍东郊。 、 《列子·汤问》-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 《资治通鉴·赤壁之战》-令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 、 清·周容《芋老人传》-命妪煮芋。 、 白居易《琵琶行序》-遂命酒,使快弹数曲。
【组词】
命酌、 命席、 命酒、 命乐、 命官、 命材、 命事、 命使、 命将、 命相、 命讨、 命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