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09:48:4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5 09:48:40
摇唇弄舌 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通过摇动嘴唇和舌头来进行说话。基本含义是指说话时夸夸其谈,言辞浮夸,或者指说话技巧高超,能言善辩。这个成语通常带有贬义,暗示说话者可能言过其实,或者说话技巧过于圆滑,不够真诚。
在文学作品中,摇唇弄舌 常用来形容那些善于辞令、能言善辩的人物,但往往带有讽刺或批评的意味。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能用来形容某人说话太多,或者说话不实在。在专业领域,如辩论或演讲,这个成语可能用来形容那些技巧高超但内容不够深刻的演讲者。
同义词:巧舌如簧、能言善辩、口若悬河 反义词:沉默寡言、木讷寡言、言简意赅
摇唇弄舌 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模糊,但它反映了古代汉语中对说话技巧的描述。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含义和用法也有所演变,但其核心意义——形容说话技巧高超但可能不够真诚——仍然保持不变。
在文化中,说话技巧一直被视为一种重要的社交能力。然而,摇唇弄舌** 这个成语的出现,反映了社会对于过度依赖说话技巧而忽视真诚和实质内容的批评。在现代社会,这个成语仍然被用来批评那些言辞浮夸、缺乏实质的人。
摇唇弄舌 这个成语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负面的,因为它暗示了说话者可能不够真诚或言过其实。这种联想让我在听到某人说话时,会不自觉地怀疑其内容的可信度。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遇到过一位同事,他总是摇唇弄舌,但他的建议往往缺乏实际操作性。这让我在团队讨论时更加注重实质内容,而不是仅仅关注说话的技巧。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
他摇唇弄舌,言辞如花,
却难掩内心的空洞与虚假。
摇唇弄舌 这个成语让我联想到一个人在公众场合夸夸其谈的画面,声音可能很大,但内容却不够深刻。这种联想可以通过视觉艺术作品来表现,如描绘一个人在演讲台上,但听众的表情却显得不耐烦或怀疑。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 "smooth-talking" 或 "slick-tongued",这些表达也带有贬义,暗示说话者可能不够真诚或言过其实。
摇唇弄舌 这个成语在我对汉语成语的理解中占有重要位置,它不仅描述了说话的技巧,还强调了真诚和实质内容的重要性。在语言学*和表达中,这个成语提醒我要注重说话的内容和真诚度,而不仅仅是技巧。
你休要摇唇弄舌,你纪大太爷是安善良民,守分百姓,岂可同贼人为伍?
1.
【摇】
(形声。从手,本义:摇动;摆动)。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摇,动也。 、 《尔雅》-摇,作也。 、 《管子·心术》-摇者不定。 、 《庄子·则阳》-复命摇作。 、 《考工记·矢人》-夹而摇之。 、 《古诗十九首》-四顾何茫茫,东风摇百草。 、 唐·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蒙络摇缀。 、 柳宗元《断刑论》-痒不得搔,痹不得摇。 、 清·黄宗羲《柳敬亭传》-摇头而歌。 、 清·姚鼐《登泰山记》-动摇承之。
【组词】
摇旗打鼓、 摇铃打鼓、 摇颭、 摇风、 摇摆气势、 摇席破座、 摇唇鼓舌
2.
【唇】
(形声。从口,辰声。本义:嘴唇)。
同本义。
【引证】
《释名·释形体》-脣,缘也,口之缘也。 、 《左传·僖公五年》-谚所谓辅车相依,脣亡齿寒者。 、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唇焦口燥呼不得。
【组词】
唇吻、 唇红齿白、 唇不离腮、 唇齿之邦
3. 【弄】
4.
【舌】
(会意。从干,从口。本义:舌头)。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舌,在口所以言也,别味也。从干,从口,会意。言犯口而出,食犯口而入也。 、 《易·说卦》-兑为口舌。 、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心在窍为舌。 、 《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组词】
舌举、 舌挢不下、 舌刺刺、 舌敞唇穿、 舌簧、 舌干唇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