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00:11:1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00:11:19
摇动:动词,指通过施加力量使物体来回移动或摆动。字面意思是指物体在某个支点或轴上进行前后、左右或上下的摆动。
“摇动”一词在中文中历史悠久,其基本含义自古代汉语中就已经存在,主要用于描述物理动作。随着语言的发展,其使用范围和语境也逐渐扩大。
在某些文化中,“摇动”可能与特定的仪式或传统相关联,如在某些**仪式中摇动铃铛或法器。在社会交流中,摇动手势也可能用于表达特定的情感或意图。
“摇动”往往给人一种动态和活力的感觉,可能联想到自然界的生机勃勃或人类活动的活跃场景。在情感上,它可能与不安、兴奋或期待相关。
在日常生活中,摇动瓶子混合液体或摇动手机以激活某个功能是常见的应用场景。在**中,如摇动绳索进行跳绳,也是一种常见的锻炼方式。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风,轻轻摇动着夜的帷幕,星辰在摇篮曲中轻轻摇动。”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树枝在风中摇动的画面;结合音乐,可以联想到节奏感强的音乐中,乐器如铃铛的摇动声。
在英语中,“摇动”可以对应为“shake”或“swing”,它们在不同语境中有不同的细微差别。例如,“shake”更偏向于快速且不规则的摇动,而“swing”则更偏向于有规律的摆动。
“摇动”是一个多功能的词汇,不仅描述物理动作,还能在文学和日常生活中增添动态和情感的表达。了解其多样的用法和语境,有助于更丰富和精确地使用这一词汇。
1.
【摇】
(形声。从手,本义:摇动;摆动)。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摇,动也。 、 《尔雅》-摇,作也。 、 《管子·心术》-摇者不定。 、 《庄子·则阳》-复命摇作。 、 《考工记·矢人》-夹而摇之。 、 《古诗十九首》-四顾何茫茫,东风摇百草。 、 唐·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蒙络摇缀。 、 柳宗元《断刑论》-痒不得搔,痹不得摇。 、 清·黄宗羲《柳敬亭传》-摇头而歌。 、 清·姚鼐《登泰山记》-动摇承之。
【组词】
摇旗打鼓、 摇铃打鼓、 摇颭、 摇风、 摇摆气势、 摇席破座、 摇唇鼓舌
2.
【动】
(形声。从力,重声。《说文》古文从“辵”。本义:行动;发作)。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动,作也。 、 《易·彖传》。虞注:“震也。”-动而健。 、 《易·系辞》。虞注:“发也,变动不居。”-效天下之动者也。 、 《孟子》。注:“作也。”-将终岁勤动。 、 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度义而后动。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寨中人蜷伏不少动。
【组词】
按兵不动;动着、 动止、 动烦、 动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