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20:19:0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20:19:01
“事倍功半”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做事情花费了双倍的努力,却只得到一半的效果。这个成语用来形容做事效率低下,投入与产出不成比例。
在文学作品中,“事倍功半”常用来批评那些方法不当、效率低下的行为。在口语交流中,人们可能用这个成语来表达对某人工作方式的不满或建议改进。在专业领域,如管理学或经济学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分析和优化工作流程,提高效率。
同义词“劳而无功”和“徒劳无益”都强调了努力但没有成效,而“事半功倍”和“一举两得”则是“事倍功半”的反义词,表示用较少的努力获得较大的成果。
“事倍功半”这个成语源自古代的文献,具体出处难以考证,但它反映了古代人对于效率和效果的重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被广泛应用于各种语境中,成为表达效率低下的常用词汇。
在**文化中,强调“效率”和“效果”是非常重要的。这个成语在社会背景中常被用来提醒人们要注重方法和策略,避免无效的努力。
这个成语给人一种挫败感和失望感,因为它揭示了一种不理想的状况。它提醒我们在做事情时要思考方法和策略,避免盲目努力。
在我的工作中,我曾遇到过团队成员因为方法不当而导致工作效率低下的情况。我们通过讨论和改进工作流程,最终避免了事倍功半的情况。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在时光的长河里,我们努力前行,却常事倍功半,愿寻一盏明灯,照亮前行的路。”
想象一个人在炎热的夏日里辛勤工作,但成果甚微,这种场景可以与“事倍功半”联系起来。音乐上,可以选择一些节奏缓慢、旋律沉重的音乐来表达这种感觉。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work twice as hard for half the result”,虽然不如成语精炼,但传达了相似的意思。
“事倍功半”这个成语提醒我们在做事情时要注重方法和效率,避免无效的努力。它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优化我们的行为。
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
把这民间事业整顿得件件整齐,桩桩发达,这岂不是~吗?
1.
【事】
(形声。从史,之省声。史,掌管文书记录。甲骨文中与“吏”同字。本义:官职)。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事,职也。 、 《韩非子·五蠹》-无功而受事,无爵而显荣。
【组词】
事宦
2.
【倍】
(形声。从人,(tǒu)声。本义:通“背”。反;背向)。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倍,反也。 、 《周髀算经下》-倍正南方。 、 《史记·淮阴侯传》-兵法右倍山陵,前左水泽。
3.
【功】
(会意。从力,工声。“工”亦兼表字义,表示用力从事工作。本义:功绩,功业;功劳)。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功,以劳定国也。 、 《周礼·司勋》-国功曰功。 、 《史记·项羽本纪》-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 、 《荀子·劝学》-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 《战国策·赵策》-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
【组词】
功誉、 功行、 功化、 功成名就
4.
【半】
(会意。从八,从牛。“八”是分解的意思;牛大,易于分割,所以取“牛”会意。本义:一半,二分之一)。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半,物中分也。 、 《汉书·高帝纪上》-今汉有天下太半。 、 《汉书·项籍传》-士卒食半。 、 诸葛亮《出师表》-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 唐·白居易《卖炭翁》-半匹红绡一丈绫。 、 《聊斋志异·狼三则》-身已半入,只露尻尾。
【组词】
太半、 半日;半工;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