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04:03:3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04:03:36
“事出不意”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事情的发生出乎意料之外。这个成语强调的是**的突然性和不可预测性,通常用来描述那些没有预料到或者没有准备应对的情况。
在文学作品中,“事出不意”常用来增加故事情节的紧张感和戏剧性,使读者感到意外和惊讶。在口语交流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描述日常生活中的突发,如突然的天气变化、意外的访客等。在专业领域,特别是在风险管理和应急预案中,这个词汇提醒人们要时刻准备应对不可预见的。
同义词:出乎意料、突如其来、意外之喜/意外之灾 反义词:意料之中、预料之内、顺理成章
同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在于强调的重点不同,如“出乎意料”更侧重于超出预期,而“突如其来”则强调**的突然性。
“事出不意”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模糊,但它体现了汉语中对于意外**描述的传统。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使用频率可能有所变化,但其基本含义保持不变。
在文化中,意外往往被视为命运或天意的体现,因此“事出不意”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人们对未知和命运的敬畏。在社会生活中,这个成语提醒人们要具备应对突发**的能力和心态。
这个词汇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惊讶和好奇。它让我联想到生活中那些不可预测的转折点,这些转折点往往对个人或集体产生深远的影响。
在我的生活中,有一次旅行中突然的航班取消就是一个“事出不意”的例子。这迫使我重新安排行程,虽然起初感到不便,但最终却因此体验到了不同的风景。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春风拂面,事出不意,花开满径,心随风起。”
视觉上,我可以联想到一幅描绘突然暴风雨的画作,听觉上,可以是一段描述突然雷声的音效。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out of the blue”或“unexpectedly”,它们在语境和用法上与“事出不意”相似,都强调**的不可预测性。
“事出不意”这个成语在汉语中是一个非常有用的表达,它不仅丰富了语言的表达能力,也提醒我们在生活中要保持警觉和灵活应对各种突发情况。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个成语是非常重要的,它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和描述世界中的不可预测性。
京以攸被诏同至,乃置酒留贯,攸亦预焉,京以事出不意,一时失措。
明·姚茂良《双忠记》第29出:“谁想命运乖违,~。”
1.
【事】
(形声。从史,之省声。史,掌管文书记录。甲骨文中与“吏”同字。本义:官职)。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事,职也。 、 《韩非子·五蠹》-无功而受事,无爵而显荣。
【组词】
事宦
2.
【出】
(象形。象草木益滋上出达之形。本义:长出)。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说文》讲的“出”,其实是茁。-出,进也。象草木益滋,上出达也。 、 《礼记·月令·季春》-句者毕出,萌者尽达。 、 《易·说卦》-万物出乎震。
3.
【不】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引证】
《韩非子·喻老》-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 《战国策·赵策》-老妇不闻也。 、 唐·杜甫《兵车行》-被驱不异犬与鸡。 、 明·魏禧《大铁椎传》-后遂不复至。
【组词】
不会、 不大、 不一定、 不古、 不勾、 不才、 不才之事
4.
【意】
(会意。从心从音。本义:心志。心意)。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意,志也。 、 《春秋繁露·循天之道》-心之所谓意。 、 《史记·项羽本纪》-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 汉·贾谊《过秦论》-通其意。 、 晋·陶渊明《饮酒》-中有真意。 、 明·魏禧《大铁椎传》-不快我意。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无意则已。 、 《齐民要术》-蔡伦立意造纸。 、 宋·欧阳修《醉翁亭记》-醉翁之意不在酒。 、 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其意深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