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18:03:2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18:03:29
“山阴乘兴”是一个汉语成语,源自南朝宋时期的《世说新语·任诞》。字面意思是趁着兴致前往山阴(今浙江绍兴),比喻随性而行,不受拘束。
在文学作品中,“山阴乘兴”常用来形容人物的潇洒不羁和随性而为。在口语中,可能用来形容某人做事不拘泥于常规,随心所欲。在专业领域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太常用,但在讨论个人行为自由和创造性时可能会提及。
“山阴乘兴”源自《世说新语》中的故事,讲述王徽之在山阴时,因雪夜兴致,乘舟访友戴逵,至门不入而返。这个成语体现了魏晋时期文人的风流雅致和随性而为的生活态度。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山阴乘兴”体现了文人墨客追求自由、不受世俗束缚的精神。这种随性的生活态度在现代社会中也被一些人所推崇,尤其是在追求个性化和自由生活方式的年轻人中。
这个词汇给我带来一种自由、洒脱的情感反应。它让我联想到无拘无束的旅行和探索,以及在日常生活中追求自我表达和创造性的重要性。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尝试过“山阴乘兴”的方式去旅行,没有详细的计划,只是随着心情和兴趣去探索新的地方,这种体验让我感到非常自由和充实。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山阴乘兴夜行舟,月下独酌思悠悠。”
想象一幅画面:一个人在月光下乘舟而行,周围是静谧的山林和流水声,这种场景给人以宁静和自由的视觉与听觉联想。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go with the flow”或“seize the moment”,都强调随性和抓住当下的生活态度。
“山阴乘兴”这个词汇不仅体现了古代文人的生活态度,也与现代人追求自由和个性化的生活方式相契合。它提醒我们在生活中保持灵活和开放的心态,享受随性和创造性的乐趣。
王子猷(王徽之)居山阴,夜大雪……忽忆戴安道(戴逵),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儿子王徽之生性高傲,行为豪放不拘,他辞官隐居在山阴,天天游山玩水,饮酒吟诗。在一个大雪夜里,他喝酒赏景觉得少了琴声,就命仆人开船连夜赶往戴逵处,拂晓时赶到戴门前,却说:“山阴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唐·罗隐《寄崔庆孙》诗:“还拟~,雪寒难得渡江船。”
1.
【山】
(象形。甲骨文和金文字形,象山峰并立的形状。“山”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地面上由土石构成的隆起部分)。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山,土有石而高。 、 《国语·周语》-山,土之聚也。 、 《左传·昭公四年》-山人取之。 、 《礼记·明堂位》-夏后代山。 、 《列子·汤问》-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 《诗·小雅·天保》-如山如阜,如冈如陵。 、 《荀子·赋》-生于山阜,处于室堂。 、 《书·旅獒》-为山九仞,功亏一篑。 、 陆游《游山西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组词】
山霭、 山灵、 山阿、 山岩、 山隈、 山啜、 山落、 山孤钉、 山头、 山长、 山主、 山观、 山关
2.
【阴】
(会意。从阜(fù),从侌,侌(yīn)亦声。阜,土山,从阜多与地形有关。简化字属会意,表示月夜笼罩山冈,很阴暗。本义:山的北面,水的南面)。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陰,誾也。山之北,水之南也。从阜,从侌。 、 《易·中孚》。按,二在兑泽之中,艮山之下,故称阴。-鸣鹤在阴。 、 《周书·王会》-壜上张赤挛阴羽。 、 《诗·大雅·公刘》-相其阴阳。 、 《周礼·大司乐》-阴竹之管。 、 《周礼·柞氏》-令剥阴木而水之。 、 《列子·汤问》-达于汉阴(汉水南岸)。 、 唐·李朝威《柳毅传》-洞庭之阴。 、 清·姚鼐《登泰山记》-阴谷皆入济。 、 清·姚鼐《登泰山记》-其阴,济水东流。(阴:泰山的北面。)
【组词】
阴山背后、 阴木、 阴竹、 阴滨、 阴麓、 阴坡
3.
【乘】
用以指车兵。
【引证】
《左传》-而卒乘辑睦,事不奸矣。
春秋时晋国的史书。后用以称一般的史书。
【引证】
《孟子》-晋之《乘》,楚之《梼杌》,鲁之《春秋》,一也。
【组词】
乘籍
4.
【兴】
兴致,情趣。
【引证】
王勃《滕王阁序》-遥呤俯畅,逸兴遄飞。 、 、 宋·李清照《如梦令》-兴尽晚归舟。
【组词】
兴动、 兴兴头头、 兴头子、 兴辞、 兴会、 兴头起意、 兴子
诗歌表现手法之一。以他事引起此事叫起兴。又简称兴。
【引证】
清·洪亮吉《北江诗话一》-以及李杜元白诸大家,最多兴体。
【组词】
兴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