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06:42:2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4 06:42:24
词汇“没巴没鼻”在中文里并不是一个常见的成语或常用词汇,因此它的使用频率较低,可能在某些方言或特定社群中有所使用。由于其不常见,以下分析将基于假设性的理解和推测。
“没巴没鼻”字面意思可能指的是没有下巴和鼻子,但在实际使用中,它可能被用来形容某人或某物的外观特征不完整或不正常,或者用来形容某人说话不清楚、不连贯。
由于该词汇不常见,其语境使用可能限于特定的地区或社群。在文学作品中,它可能被用来描绘一个丑陋或畸形的人物形象。在口语中,它可能被用来形容某人的外貌或说话方式。
由于该词汇不常见,其词源和演变难以考证。可能是某个地区方言中的词汇,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使用范围可能有所变化。
在某些文化或社会背景中,人们可能更注重外貌的完整性和美观性,因此“没巴没鼻”这样的词汇可能会被用来批评或嘲笑某人的外貌。
该词汇可能引起负面情感,如厌恶或不适。它可能让人联想到畸形或不正常的事物。
由于该词汇不常见,个人应用的例子较少。可能在一些特定的社群或地区,人们会使用这个词汇来形容某人的外貌或说话方式。
在创作中,可以将“没巴没鼻”用来描绘一个具有独特外貌特征的角色,增加故事的趣味性和独特性。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个没有下巴和鼻子的人物形象,这种形象可能会引起观者的惊讶或不适。在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某人说话不清晰的声音。
由于该词汇不常见,其在不同语言或文化中的对应词汇可能不存在。
“没巴没鼻”作为一个不常见的词汇,其使用和理解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和文化背景。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了解这样的词汇可以帮助我们更全面地理解语言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1.
【没】
(会意 表示入水有所取。本义:沉没水中)。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没,沉也。 、 《庄子·列御寇》-其子没于渊。 、 《荀子·议兵》-若赴水火,入焉焦没耳。 、 《庄子·大宗师》-梦为鱼而没于渊。 、 《世说新语·自新》-或浮或没。 、 唐·白居易《钱塘湖春行》-浅草才能没马蹄。 、 清·邵长蘅《青门剩稿》-水不没顶。 、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没水而死。
【组词】
沉没、 淹没、 没胫、 没不煞、 没溺、 洪水没过了大坝;没漂、 没石
2.
【巴】
(象形。小篆象蛇形。本义:大蛇)。
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大蛇。
【引证】
《说文》-巴,巴虫也,或曰食象蛇。 、 《山海经·海内南经》。注:“说者云,长千寻。”-巴蛇食象,三岁而出其骨。 、 《山海经·海内经》。注:“即巴蛇也。”-朱卷之国,有黑蛇青象,食象。
3.
【没】
(会意 表示入水有所取。本义:沉没水中)。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没,沉也。 、 《庄子·列御寇》-其子没于渊。 、 《荀子·议兵》-若赴水火,入焉焦没耳。 、 《庄子·大宗师》-梦为鱼而没于渊。 、 《世说新语·自新》-或浮或没。 、 唐·白居易《钱塘湖春行》-浅草才能没马蹄。 、 清·邵长蘅《青门剩稿》-水不没顶。 、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没水而死。
【组词】
沉没、 淹没、 没胫、 没不煞、 没溺、 洪水没过了大坝;没漂、 没石
4.
【鼻】
(会意。从自,从畀(bì),“畀”又兼作声符。“自”是“鼻”的本字,作“自己”用后,另造了“鼻”字。“畀”是给予、付与的意思。合起来表示一呼一吸,自相给予。本义:鼻子)。
同本义。呼吸兼嗅觉的器官。
【引证】
《说文》-鼻,主臭者也。 、 《老子》-天食人以五气从鼻入,地食人以五味从口入。 、 《白虎通》-鼻出入气高而有窍,又,鼻者,肺之使。 、 《易·噬》。虞注:“艮为鼻。”-肤灭鼻。 、 《荀子·荣辱》-鼻辨芬芳腥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