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23:35:1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23:35:11
词汇“工人士”在中文中并不是一个常见的词汇,它可能是由“工人”和“人士”两个词组合而成的。为了深入学*和分析这个词汇,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工人士”字面意思可能是指“工人”这一社会群体中的人士,强调的是工人的身份和地位。
由于“工人士”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它在不同语境下的使用可能较为有限。在文学作品中,可能会用来描述工人的形象或者强调工人的社会地位。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太常用,人们更倾向于直接使用“工人”这个词。
“工人”一词源自古汉语,指的是从事体力劳动的人。“人士”则是一个较为正式的词汇,用来指代有一定社会地位或身份的人。将两者结合,可能是为了强调工人的社会地位或身份。
在**,工人曾经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力量,工人士的概念可能与这一历史背景有关。在现代社会,工人仍然是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他们的社会地位和待遇受到了广泛关注。
提到“工人士”,可能会让人联想到辛勤劳动、坚韧不拔的形象,也可能引发对工人权益和社会公平的思考。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更多地使用“工人”这个词,而不是“工人士”。例如,当我们谈论建筑工地上的工人时,通常会直接说“工人”。
在诗歌或故事中,可以将“工人士”作为一个象征,代表勤劳和奉献的精神。例如:
提到“工人士”,可能会让人联想到工地上忙碌的身影、机器的轰鸣声,以及劳动者的汗水。
在其他语言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工人士”的词汇,但会有类似的表达来描述工人的身份和地位。
“工人士”这个词汇虽然不常见,但它反映了工人这一社会群体的重要性和地位。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这样的词汇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理解社会和文化。
1.
【工】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工具形。“工”、“巨”(矩)古同字,有“规矩”,即持有工具。本义:工匠的曲尺)。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工,巧饰也,象人有规榘也。 、 杨树达《积微居小学述林》-许君谓工象人有规榘,说颇难通,以巧饰训工,殆非朔义。以愚观之,工盖器物之名也。知者:《工部》巨下云:“规巨也,从工,象手持之。”按:工为器物,故人能以手持之,若工第为巧饰,安能手持乎…以字形考之,工象曲尺之形,盖即曲尺也。
2.
【人】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侧面站立的人形。“人”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能制造工具改造自然并使用语言的高等动物)。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人,天地之性最贵者也。此籀文象臂胫之形。 、 《礼记·礼运》-故人者,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故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食味,别声,被色,而生者也。 、 《列子·黄帝》-有七尺之骸、手足之异,戴发含齿,倚而食者,谓之人。 、 清·洪亮吉《治平篇》-人未有不乐为治平之民者也。
【组词】
人王、 人满、 人寰、 人欲、 人人言、 人色、 人头号令、 人淘里
3.
【士】
(会意。从一,从十。善于做事情,从一开始,到十结束。本义:古代男子的美称)。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士,事也。 、 《白虎通·爵》-通古今,辩然不,谓之士。 、 《汉书·食货志》-学以居位曰士。 、 《后汉书·仲长统传》-以才智用者谓之士。 、 《周书》-太子晋,胄成人,能治上官,谓之士。 、 《书·牧誓》-是以为大夫卿士。 、 《礼记·曲礼》-列国之大夫,入天子之国,曰某士。 、 《马伶传》-其士女之问桃叶渡游雨花台者,趾相错也。 、 唐·韩愈《原毁》-尝试语于众曰:“某良士,某良士。”其应者必其人之与也。
【组词】
士子、 士夫、 勇士;壮士;士三日不见,当刮目相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