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04:20:0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5 04:20:07
“仗义”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是指坚守正义,勇于为正义而斗争。它通常用来形容一个人在面对不公或需要帮助他人时,能够挺身而出,表现出勇敢和正义的行为。
“仗义”一词源自古代汉语,最初可能与军事行动中的正义行为有关。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含义逐渐扩展到更广泛的道德和行为领域。
在**传统文化中,“仗义”与侠义精神紧密相连,如武侠小说中的侠客形象。在现代社会,它也常被用来赞扬那些在社会正义和道德方面做出贡献的人。
“仗义”一词给人以正面、积极的情感反应,联想到勇敢、正义和无私的形象。它激励人们在面对不公时勇于站出来。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遇到过一位仗义的朋友,在别人遇到困难时总是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这种行为让我深受感动,也激励我在他人需要帮助时挺身而出。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仗义之风,吹散世间阴霾,正义之光,照亮人心深处。”
在英语中,“仗义”可以对应为“uphold justice”或“stand up for what is right”,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核心意义相似。
“仗义”是一个充满正能量的词汇,它不仅在语言表达中具有重要意义,也在文化和社会价值观中占据重要位置。通过学*和使用这个词汇,我更加理解了正义和勇敢的重要性,并希望在未来的生活中能够践行这些美德。
1.
【仗】
(形声。从人,丈声。本义:执,拿着)。
同本义。
【引证】
《史记·淮阴侯列传》-韩信仗剑从之。 、 《史记·刺客列传》-独行仗剑至韩。
【组词】
仗斧、 仗节、 仗策
2.
【义】
(会意。从我,从羊。“我”是兵器,又表仪仗;“羊”表祭牲。本义:正义;合宜的道德、行为或道理)。
同本义。
【引证】
《墨子·公输》-义固不杀人。 、 、 《孟子·告子上》-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 诸葛亮《出师表》-引喻失义。 、 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度义而后动。 、 宋·苏洵《六国论》-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义,坚持正义。)
【组词】
丈义、 义断恩绝、 义不容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