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15:55:1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15:55:19
“不稼不穑”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不耕种也不收割”。这个成语用来形容一个人既不参与劳动,也不享受劳动成果,通常带有贬义,指那些不劳而获或坐享其成的人。
在文学作品中,“不稼不穑”常用来批评那些懒惰或不劳而获的人物。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能用来形容那些不愿意付出努力却希望得到回报的人。在专业领域,如经济学或社会学,这个成语可能用来讨论劳动与分配的问题。
同义词“坐享其成”和“不劳而获”都强调了不付出努力而获得好处,但“不稼不穑”更侧重于农业劳动的缺失。反义词则强调了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成果。
“不稼不穑”出自《诗经·小雅·大田》:“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原意是批评那些不参与农业劳动却占有大量粮食的人。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含义扩展到了更广泛的“不劳而获”的概念。
在**传统文化中,勤劳被视为美德,而“不稼不穑”则被视为懒惰和不道德的行为。在现代社会,这个成语仍然用来批评那些不愿意通过劳动获得成果的人。
这个成语给人一种消极的情感反应,让人联想到懒惰、不负责任和贪婪。它提醒人们应该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获得成功和满足。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遇到过一些人,他们总是期待别人的帮助而不愿意自己努力,这让我想到了“不稼不穑”这个成语。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春风不识勤耕者,只吻那不稼不穑人。”
想象一幅画面:一片丰收的田野,但有一个人坐在树荫下,不参与任何劳动,这正是“不稼不穑”的生动写照。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reap where one has not sown”,意思相近,但文化背景和使用情境有所不同。
“不稼不穑”这个成语深刻地反映了劳动与成果的关系,提醒我们在生活中应该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获得回报。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正确使用这个成语对于传达特定的情感和观点非常重要。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
~,民安天仰。
1.
【不】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引证】
《韩非子·喻老》-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 《战国策·赵策》-老妇不闻也。 、 唐·杜甫《兵车行》-被驱不异犬与鸡。 、 明·魏禧《大铁椎传》-后遂不复至。
【组词】
不会、 不大、 不一定、 不古、 不勾、 不才、 不才之事
2.
【稼】
(形声。从禾,家声。本义:种植五谷)。
同本义。
【引证】
《诗·魏风·伐檀》-不稼不穑。 、 《山海经·大荒南经》-巫载民不稼不穑食也。 、 《仪礼·少牢礼》-宜稼于田。 、 《孟子·滕文公上》-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
【组词】
稼桑、 稼事、 稼政、 稼器
3.
【不】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引证】
《韩非子·喻老》-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 《战国策·赵策》-老妇不闻也。 、 唐·杜甫《兵车行》-被驱不异犬与鸡。 、 明·魏禧《大铁椎传》-后遂不复至。
【组词】
不会、 不大、 不一定、 不古、 不勾、 不才、 不才之事
4.
【穑】
(形声。从禾,啬(sè)声。声符有表意作用,见前。本义:收获谷物)。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穑即啬之后出字。-穑,谷可收曰穑。 、 《书·洪范》。王肃注:“种之曰稼,敛之曰穑。”-土爰稼穑。 、 《诗经·魏风·伐檀》-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
【组词】
穑民、 穑地、 穑臣、 穑督、 穑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