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3 22:42:4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3 22:42:40
狐裘羔袖 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狐狸皮的大衣,但袖子是用羔羊皮做的。这个成语用来形容事物整体上很好,但局部有缺陷。
在文学作品中,狐裘羔袖 常用来比喻人物或事物的优点和缺点并存,强调美中不足。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能用来形容某人虽然大部分时间表现很好,但偶尔会有小失误。在专业领域,如管理学或质量控制,这个成语可以用来讨论产品或服务的整体质量与局部缺陷。
同义词:美中不足、瑕不掩瑜 反义词:完美无缺、十全十美
狐裘羔袖 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左传·宣公十五年》中,原文是“狐裘而羔袖者,其为人乎?”后来逐渐演变成形容事物有优点也有缺点的成语。
在传统文化中,狐狸象征着智慧和狡猾,而羔羊则象征着纯洁和柔弱。因此,狐裘羔袖 这个成语也反映了人对于事物复杂性和矛盾性的认识。
这个成语给人一种既欣赏又遗憾的感觉,它让人想到那些几乎完美但又有些许不足的事物或人,引发人们对完美与缺陷的深思。
在日常生活中,我可能会用这个成语来形容一个朋友,他虽然大部分时间都很可靠,但偶尔的小失误也会让人感到遗憾。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写:“狐裘羔袖,美中不足,人生如斯,何求全乎?”
想象一件华丽的狐皮大衣,袖子却是柔软的羔羊皮,这种视觉对比可以引发对完美与缺陷的思考。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a diamond with a flaw”,用来形容一个几乎完美但有微小缺陷的事物。
狐裘羔袖 这个成语深刻地反映了人们对事物复杂性的认识,它提醒我们在追求完美的同时,也要接受和理解事物的不足。在语言学*和表达中,这个成语丰富了我们的表达方式,帮助我们更准确地描述和理解世界。
余不说初矣,余狐裘而羔袖。
必令自家成法,能免~哉。
1.
【狐】
(形声。从犬,瓜声。本义:狐狸)。
同本义。
【引证】
《汉书·文帝纪》。注:“狐性多疑,每渡冰河,且听且渡,故言疑者称狐疑。”-朕狐疑。 、 《易·未济》-小狐汔济。 、 《史记·陈涉世家》-狐鸣呼曰。 、 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狐裘不暖锦衾薄。 、 《广东军务记》-狐凭鼠伏。
【组词】
狐丘、 狐白、 狐兔、 狐仙
2.
【裘】
(形声。从衣,求声。本义:皮衣。古代“求”、“裘”同字)。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裘,皮衣也。 、 《白虎通·衣裳》-裘所以佐女功助温也。 、 《周礼·司裘》。注:“大裘,黑羔裘。”-掌为大裘 、 《淮南子·泛论》。注:“裘孤之属也。”-世以为裘者。 、 《礼记·学记》-良治之子,必学为裘。 、 《韩非子·五蠹》-冬日麑裘。 、 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狐裘不暖。 、 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裘葛之遗。 、 《聊斋志异·促织》-裘马过世家。
【组词】
裘马甚都、 裘膻、 狐裘;裘氏、 裘冕
3.
【羔】
(会意。从羊,从火,下面的四点由“火”变来。甲骨文字形正象羊在火上。本义:小羊)。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羔,羊子也。 、 《周礼·羊人》-凡祭祀饰羔。 、 《周礼·大宗伯》。注:“取其群而不失之类。”-卿执羔。 、 《公羊传·庄公二十四年》注-羔取其执之不鸣,杀之不号,乳必跪而受之,类死义知礼者也。 、 《诗·豳风·七月》-献羔祭韭。 、 《诗·郑风·羔裘》-羔裘豹饰。
【组词】
羔裘、 羔雁、 羔币、 羔犊
4.
【袖】
(古字作褎。形声。从衣,由声。本义:衣袖)。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字亦作褎、作袖-褎,袂也。 、 《文选·曹子建·乐府》-攘袖见素手。 、 《韩非子》-长袖善舞。
【组词】
袖搭、 袖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