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13:19:0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13:19:00
“余腥残秽”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指的是残留的腥臭和污秽。这个词汇通常用来形容事物或环境极其肮脏、不洁,带有强烈的负面情感色彩。
在文学作品中,“余腥残秽”常用于描绘战乱、灾难后的场景,如废墟、战场等,用以强调环境的恶劣和人们的苦难。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用于形容某些令人不快或厌恶的场所或事物。在专业领域,如环境科学或公共卫生,它可能用于描述污染或卫生条件极差的情况。
同义词:污秽不堪、肮脏、恶臭、污浊 反义词:洁净、清新、整洁、干净
同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在于语气和侧重点的不同,例如“污秽不堪”更强调程度上的极端,而“肮脏”则是一个更通用的词汇。
“余腥残秽”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传统,源自古代汉语,用以形容战争或灾难后的惨状。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使用范围逐渐扩大,不仅限于战争场景,也用于形容各种不洁或恶劣的环境。
在**文化中,清洁和卫生一直被视为重要的美德。因此,“余腥残秽”这样的词汇在强调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的社会背景下,具有特别的警示和教育意义。
这个词汇给人带来的情感反应通常是厌恶和排斥。它让人联想到不洁、疾病和灾难,因此在情感上具有强烈的负面影响。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在描述一个长期未打扫的房间时使用过“余腥残秽”这个词汇,以强调其脏乱的程度。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在这余腥残秽的废墟上,希望的种子悄然发芽。”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片废墟或垃圾堆,空气中弥漫着难闻的气味。听觉上,可能伴随着风声或远处传来的哀鸣。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filthy remnants”或“putrid remains”,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传达的情感和意义相似。
“余腥残秽”这个词汇在汉语中具有强烈的视觉和情感冲击力,能够有效地传达恶劣环境的概念。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正确使用这样的词汇可以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和表现力。
逐逐于众人之后,求其余腥残秽以自饫。
1.
【余】
(形声。从食,余声。本义:饱足)。
饱足。足食得饱。
【引证】
《说文》-余,饶也。
2.
【腥】
腥气,泛指肉鱼、类及油脂的臭气味。
【引证】
《楚辞·屈原·涉江》。注:“臭也。”-腥臊并御。 、 《列子·周穆王》-王之厨馔,腥蝼不可飨。 、 《吕氏春秋·本味》-水居者腥。 、 清·林觉民《与妻书》-扁地腥云。
【组词】
这碗鱼汤有点腥;腥腻、 血腥;腥臭;土腥气
病猪肉中像星或米粒的息肉。
【引证】
《周礼·内饔》-豕盲眡而交睫,腥。
3.
【残】
(形声。从歹(è),戋(jiān)声。从“歹”表示与死亡有关。本义:伤害)。
同本义。
【引证】
《苍颉篇》-残,伤也。 、 《战国策·秦策》。注:“灭也。”-昔智伯瑶残范中行。 、 《诗·大雅·民劳》-废为残贼。 、 《战国策·齐策》。注:“坏也。”-则汝残矣。 、 《史记·樊郦滕灌传》。集解:“谓多所杀伤也。”-凡二十七县残。 、 《战国策·秦策》。注:“害也。”-张仪之残,樗里疾也。 、 《周礼·夏官》-放轼其君则残之。 、 《左传·宣公二年》-残名以逞。
【组词】
摧残、 残心、 残贼、 残灭、 残夷
4.
【秽】
(形声。从禾,岁声。本义:荒废;长满野草)。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秽,芜也。从草,岁声。字亦作秽。 、 《荀子·王霸》-涂薉则塞。 、 《荀子·大略》-国之薉孽也。 、 《考工记·总目》注-粤地涂泥多草薉。 、 《文选·班固·西都》-并稻潜秽。 、 《荀子·富国》-民贫,则田瘠以秽。
【组词】
秽草、 秽荒、 秽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