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03:40:2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03:40:21
庠生(xiáng shēng)是一个汉语词汇,源自古代*,特指在古代官学(庠序)中学的学生。庠序是古代的一种学校,主要用于培养贵族子弟和选拔官员。庠生通常是指那些在庠序中接受教育的年轻学子,他们学*的内容包括经典文学、历史、哲学和礼仪等。
在文学作品中,庠生常被用来描绘古代学子的形象,如勤奋学*、追求功名等。在口语中,这个词汇较少使用,更多出现在历史文献或古代题材的文学作品中。在专业领域,如历史学或教育学,庠生作为一个历史概念,用于研究和讨论古代教育体系和科举制度。
同义词:学子、学童、书生
反义词:武夫、粗人
庠生的词源可以追溯到周朝,当时的学校称为庠序。随着时间的推移,庠生逐渐成为特指在官学中学*的学生。在科举制度的影响下,庠生的形象与追求功名紧密相连。
在*古代社会,庠生是社会地位较高的群体,他们通过学经典和参加科举考试,有机会成为官员。这种教育体系和选拔机制对**的文化和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庠生这个词给人一种古典、文雅的感觉,联想到勤奋学*、追求理想的学子形象。它也让人想到古代**的教育制度和科举文化,带有一定的历史厚重感。
在现代生活中,庠生这个词较少直接使用,但在讨论古代教育或科举制度时,它是一个重要的历史概念。例如,在历史研究或文学创作中,庠生可以作为一个文化符号,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古代**的教育和社会结构。
在诗歌中,庠生可以被用来描绘古代学子的形象,如:
晨曦微露,庠生诵读声声,
古卷青灯,志在金榜题名。
庠生这个词可能让人联想到古代学堂的景象,如古朴的书桌、满架的书籍,以及学子们诵读的声音。这些视觉和听觉元素共同构成了庠生的形象。
在其他文化中,类似的概念可能是指在传统学校或学院中学*的学生,如欧洲的文法学校(Grammar School)中的学生。
庠生作为一个历史词汇,虽然在现代汉语中使用较少,但它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了解庠生的含义和背景,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的教育体系和社会结构。在语言学和表达中,庠生可以作为一个有趣的文化符号,丰富我们的语言知识和文化视野。
1.
【庠】
(形声。从广(yǎn),羊声。“广”与房屋有关。本义:古代地方学校)。
殷、周时的学校。
【引证】
《说文》-痒,礼官养老,夏曰校,殷曰庠,周曰序。 、 《孟子·滕文公上》-殷曰序,周曰庠。 、 《尔雅·释官》-庠序,官也。 、 《礼记》。郑玄注:“上庠,右学,大学也,在西郊。下庠,左学,小学也,在国中王宫之东。”-有虞氏养国老于上庠,养庶老于下庠。
2.
【生】
(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是初生的草木,下面是地面或土壤。“生”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草木从土里生长出来;滋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生,进也。象草木生出土上。 、 《广雅》-生,出也。 、 《广韵》-生,生长也。 、 刘巘《易义》-自无出有曰生。 、 《易·系辞》-天地之大德曰生。 、 《左传·昭公二十五年》-生好物也。 、 《荀子·王制》-草木有生而无知。 、 《诗·唐风·有杕之杜》-生于道左。 、 《诗·小雅·信南山》-生我百谷。 、 徐光启《甘薯疏序》-种之,生且蕃。 、 清·姚鼐《登泰山记》-多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
【组词】
生盛、 生化、 生骨、 生落、 生遂、 生荣、 生处、 生肌、 生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