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21:21:1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21:21:11
抓破脸皮 这个词汇的字面意思是指用手或其他工具将脸部的皮肤抓破,造成伤害。在比喻意义上,它通常用来形容人们在争执或冲突中不顾面子,激烈地揭露对方的缺点或隐私,以至于双方的关系或形象受到严重损害。
在文学作品中,抓破脸皮 可能被用来描述人物之间的激烈冲突,强调冲突的激烈程度和后果的严重性。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被用来形容任何形式的激烈争执,不限于文字上的冲突。在专业领域,如心理学或人际关系研究中,这个词汇可能被用来分析冲突管理和面子维护的策略。
同义词:撕破脸、揭老底、互揭疮疤 反义词:和颜悦色、相敬如宾、和睦相处
抓破脸皮 这个词汇的词源较为直接,由“抓破”和“脸皮”两个词组合而成,形象地描述了动作和对象。在语言的演变中,这个词汇从字面意义逐渐扩展到比喻意义,成为描述人际冲突的常用词汇。
在文化中,面子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抓破脸皮** 这个词汇反映了在冲突中面子受损的严重性。在社会交往中,避免抓破脸皮是一种常见的社交策略,以维护个人和集体的和谐。
这个词汇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负面的,它让我联想到冲突和伤害。在表达中,使用这个词汇可以强调冲突的严重性和后果的不可逆性。
在我的生活中,曾经目睹过一次朋友之间的争执,他们几乎抓破脸皮,事后双方都感到非常后悔和尴尬。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 “在爱的战场,我们抓破脸皮, 鲜血淋漓,却忘了为何而战。”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两个人面部表情狰狞,手指抓挠对方的脸;结合音乐,可以选择紧张激烈的音乐来增强冲突的氛围。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 "tear someone's face off" 或 "rip someone's reputation apart",虽然字面意义不同,但都传达了类似的激烈冲突和严重后果的含义。
抓破脸皮 这个词汇在描述人际冲突时非常有力,它不仅传达了冲突的激烈程度,还强调了面子和形象的受损。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恰当使用这个词汇可以帮助我更准确地描述和分析人际关系中的复杂情况。
虽说娘儿们打起仗不用机关枪,然而动不动就抓破脸皮也就不得了。
他们已经~干起来了。
1.
【抓】
(形声。从手,爪声。本义:搔)。
同本义 。人用指甲或带齿的东西或动物用爪在物体上划过。
【引证】
唐·杜牧《读韩杜集》-杜诗韩集愁来读,似倩麻姑痒处抓。
【组词】
抓挠、 抓心
2.
【破】
(形声。从石,皮声。本义:石头开裂;破碎,碎裂)。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破,石碎也。 、 李贺《李凭箜篌引》-石破天惊逗秋雨。 、 《史记·项羽本纪》-沉船、破甑。 、 《荀子·劝学》-卵破子死。 、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秦王恐其破璧。
【组词】
爆破、 破瓦、 破卵倾巢、 破剥、 破坠、 破溃、 破块
3.
【脸】
(形声。从肉,佥(qiān)声。古代表示人的整个面部用“面”。“脸”字在魏晋时期才出现,只表示两颊的上部,到了唐宋时期,口语中才用“脸”表示整个面部。本义:两颊的上部)。
同本义。
【引证】
吴均《小垂手》-蛾眉与曼脸,见此空愁人。 、 白居易《昭君怨》-满面黄沙满鬓风,眉销残黛脸销红。 、 杜牧《冬至日寄小侄阿宜》-头圆筋骨紧,两脸明且光。
【组词】
脸蛋、 脸巴子、 脸上
4.
【皮】
(会意。金文字形上面是个口,表示兽的头;一竖表示身体;右边半圆表示已被揭起的皮;右下表手。“皮”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用手剥兽皮)。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皮,剥取兽革者谓之皮。 、 《广雅》-皮,剥也。 、 《战国策·韩策》-皮面抉眼。 、 《释名》-皮瓠以为蓄。
【组词】
皮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