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10:16:2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10:16:20
词汇“带手儿”是一个汉语方言词汇,主要在北方方言中使用,尤其是在北京话中较为常见。下面我将从各个方面对“带手儿”进行深入分析:
“带手儿”字面意思是指在做事时顺便帮忙或参与。基本含义是在进行某项活动时,顺便协助他人完成另一项任务。
“带手儿”的词源较为模糊,可能是由“带”和“手儿”两个词组合而成,表示在行动中顺便伸出手的意思。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逐渐固定下来,成为表达顺便帮忙的常用词汇。
在**北方文化中,互助和邻里之间的帮助是一种传统美德。因此,“带手儿”这个词体现了这种文化特点,强调在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支持和帮助。
“带手儿”这个词给人一种温馨、亲切的感觉,让人联想到邻里之间的友好互动和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助。它传递了一种积极的社会价值观,即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帮助他人是一种美德。
在日常生活中,我经常听到家人或朋友之间使用“带手儿”这个词。例如,当我妈妈做饭时,她会让我帮忙洗菜或切菜,这就是典型的“带手儿”行为。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带手儿”:
春风拂面过,柳絮带手儿飘,
邻里相助间,情谊带手儿绕。
“带手儿”这个词让人联想到温馨的家庭场景,如一家人围坐在餐桌旁,一边聊天一边帮忙准备晚餐。这种场景可以通过温馨的家庭照片或和谐的家庭音乐来表达。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while you're at it”或“while you're doing that”,但这些表达不如“带手儿”那样具有亲切感和文化特色。
“带手儿”这个词虽然简单,但它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人际关系的温暖。在学*汉语和了解**文化的过程中,理解并正确使用“带手儿”这样的方言词汇,对于深入了解当地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
1.
【带】
(象形。小篆字形,上面表示束在腰间的一根带子和用带的两端打成的结。下面象垂下的须子,有装饰作用。本义:大带,束衣的腰带)。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带,绅也。上象系佩之形。佩必有巾,从重巾。 、 《仪礼·士虞礼记》-不说带。 、 《诗·卫风·有狐》-之子无带。 、 《左传·桓公二年》-带裳幅舄。 、 《世说新语·文学》-王遂披襟解带,留连不能已。 、 《墨子·公输》-子墨子解带围城。
【组词】
带冕、 带围、 带钩、 带头
2.
【手】
(象形。小篆字形,象伸出五指形。本义:人体上肢的总称,一般指腕以下的部分)。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段注:“今人舒之为手,卷之为拳。其实一也。故以手与拳二篆互训。”-手,拳也。 、 《易·说卦》-艮为手。 、 《素问·阴阳别论》。注:“手谓气口。”-三阴在手。 、 《礼记·少仪》。注:“手拜,手至地也。”-则不手拜。 、 《公羊传·宣公六年》注-头至手曰拜手。 、 《诗·邶风·北风》-携手同行。 、 、 《诗·邶风·击鼓》-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组词】
手纽、 手杻、 手脚了得、 手帕交、 手击子、 手本、 手式、 手灵、 手械、 手梏、 手格、 手理
3.
【儿】
(象形。甲骨文字形,下面是“人”字,上面象小儿张口哭笑。“儿”是汉字部首之一,从“儿”的字大都与“人”有关。本义:幼儿。古时男称儿,女称婴,后来孩童都称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儿,孺子也。 、 《老子》第九章-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 、 《史记·循吏列传》-老人儿啼。 、 《苍颉篇》-男曰儿,女曰婴。 、 《列子·汤问》-见两小儿辩斗。
【组词】
儿女子、 儿剧、 儿话、 儿撬、 儿拜、 儿啼、 儿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