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09:01:3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09:01:36
成都平原:成都平原是西南地区最大的平原,位于四川省中部,以成都市为中心,东起乐山市,西至都江堰市,北抵绵阳市,南达眉山市。该平原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气候温和,是四川省乃至西南地区的重要农业基地和人口密集区。
成都平原的名称源于其地理位置和历史发展。成都作为平原上的主要城市,其名称“成都”意为“成为都市”,而“平原”则是对地形特征的描述。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地理名称被广泛接受并沿用至今。
成都平原不仅是农业重地,也是文化发源地。这里孕育了丰富的巴蜀文化,如川剧、川菜等。同时,成都平原也是**西南地区的经济中心,对周边地区有着重要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提到成都平原,人们可能会联想到宁静的田园风光、悠闲的生活方式和丰富的文化遗产。这种联想往往带有积极的情感色彩,如宁静、富饶和历史悠久。
个人经历中,成都平原可能与家乡的记忆、美食的体验或旅行的见闻相关联。例如,回忆童年时在成都平原上放风筝的情景,或是品尝当地特色小吃的美好体验。
在诗歌中,可以将成都平原的景象融入诗句,如“成都平原上,春风拂面,稻香四溢”,以此表达对家乡的深情。
通过观看成都平原的航拍视频或图片,可以感受到其广阔和富饶。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平原上农民劳作的声音,或是川剧的锣鼓声。
在不同语言或文化中,成都平原可能被翻译为“Chengdu Plain”或“成都平野”,但其地理特征和文化意义在全球范围内是独特的。
成都平原作为一个地理词汇,不仅代表了特定的地形特征,还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和社会意义。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一词汇有助于更深入地了解和体验**西南地区的自然和人文景观。
1.
【成】
(会意。甲骨文字形,从“|”(即“杵”)。“斧”、“杵”具备就可以做成事情。本义:完成,成就)。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成,就也。 、 《国语·周语》-成德之终也。 、 《太元元错》-成者功就不可易也。 、 《书·益稷》-箫韶九成。 、 《仪礼·少牢礼》-祝告曰利成。 、 《周礼·司书》-及事成。 、 《后汉书·列女传》-此织生自蚕茧,成于机杼。
【组词】
落成
2.
【都】
(形声。从邑,者声。从“邑”,表示与城市有关。本义:建有宗庙的城邑)。
同本义 ,周时各国把国都叫国,把有宗庙或先君神主的城叫都,没有的叫邑。
【引证】
《说文》-都,有先君之旧宗庙曰都。 、 《周礼》-距闰王百里为都。 、 《左传·庄公二十八年》-凡邑有宗庙先君之主曰都,无曰邑。 、 《左传·隐公元年》-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 、 《荀子·富国》-田畴秽,都邑露。
【组词】
都鄙、 都家、 都亭、 都甸
3.
【平】
(指事。小篆字形, 从于, 从八。“于”是气受阻碍而能越过的意思, “八”是分的意思, 气越过而能分散, 语气自然平和舒顺。本义: 语气平和舒顺)。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平,语平舒也。 、 《诗·小雅·伐木》-终和且平。 、 《素问·调经论》-神气乃平。
【组词】
平典、 平度、 平气、 平远、 平愉、 平睦
4.
【原】
(会意。小篆字形。象泉水从山崖里涌出来。从厂(hǎn),象山崖石穴形。从泉。本义:水源,源泉)。
“源”的古字。水源,水流起头的地方。
【引证】
《说文》。俗字作“源”。-原,水泉本也。 、 《孟子》-原泉混混。 、 《淮南子·原道》-原流、泉浡。 、 《汉书·食货志》-犹塞川原为潢洿也。 、 唐·韩愈《原毁》-有本有原。
【组词】
原泉、 原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