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6:36:5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6:36:51
接应 的字面意思和基本含义是指在某个过程中提供帮助或支持,通常是在某人需要时及时介入或响应。这个词可以用于描述在体育比赛、军事行动、救援任务等多种情境中的协作行为。
“接应”一词源于汉语,由“接”和“应”两个字组成,分别表示“接受”和“回应”。在古代文献中,这个词就已经出现,用于描述军事或政治上的协作行为。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应用范围逐渐扩大到日常生活和各个专业领域。
在**文化中,“接应”强调团队合作和互助精神,这与儒家文化中的“和为贵”理念相契合。在社会背景中,这个词也体现了在危机时刻人们相互支持的重要性。
“接应”这个词给人以积极、合作的情感反应,联想到团队精神和互助行为。它鼓励人们在困难时刻相互支持,共同克服挑战。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在一次户外徒步活动中体验到“接应”的重要性。当一位队友不慎受伤时,其他队员迅速接应,提供了必要的急救和帮助,确保了整个团队的安全。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接应”:
在风雨交加的夜晚,
星光接应着月亮的呼唤,
照亮了前行的路途。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幅团队**中球员接应传球的画面,充满动感和协作精神。在听觉上,可以联想到篮球比赛中球鞋摩擦地板的声音和球员之间的呼喊,这些都是“接应”在实际场景中的体现。
在英语中,“接应”可以对应为“support”或“assist”,虽然这些词在某些情境下可以互换使用,但“接应”更强调及时性和协作性。
通过对“接应”的深入学,我认识到这个词在不同语境中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它不仅是一个简单的动作描述,更是一种团队精神和互助文化的体现。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正确使用“接应”能够增强沟通的准确性和效率。
1.
【接】
迅速,敏捷。 同: 捷
【引证】
《荀子·大略》-先事虑事谓之接,接则事优成。
2.
【应】
应和,响应。
【引证】
《国语·晋语》-龟往离散以应我。 、 《战国策·齐策》-齐王不应。 、 《吕氏春秋·顺说》-宋王无以应。 、 《韩非子·喻老》-桓侯不应。 、 《列子·汤问》-河曲智叟无以应。 、 《史记·陈涉世家》-佣者笑而应。 、 《史记·陈涉世家》-宜多应者。 、 、 汉·贾谊《过秦论》-云集响应。 、 《资治通鉴·唐纪》-应者近万人。 、 明·刘基《郁离子·千里马篇》-金色而玉应。 、 《聊斋志异·促织》-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
【组词】
一呼百应;里应外合;应口、 应昂、 应嘴、 应响、 应机赴节、 应合、 应佛僧、 应令
受;接受。
【引证】
《南史·虞荔传》-迫切不得已,乃应命至都。
【组词】
应事、 应役、 应供、 应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