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15:21:4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15:21:46
“土棍”一词的字面意思是指土制的棍棒,但在现代汉语中,它通常用来指代那些在乡村或地方上横行霸道、无恶不作的人,尤其是那些利用地方势力进行非法活动的人。
在文学作品中,“土棍”可能被用来描绘一个反面角色,强调其恶劣行径和对社会的危害。在口语中,这个词可能带有强烈的贬义色彩,用于形容那些行为不端、道德败坏的人。在专业领域,如法律或社会学,可能会更精确地定义“土棍”的行为特征和社会影响。
这些同义词和反义词在描述人物品质和行为上有所不同,但都与“土棍”在道德评价上形成对比。
“土棍”一词的词源可能与古代农村社会中使用的简单武器有关,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含义逐渐演变为指代那些利用地方势力作恶的人。
在**传统文化中,“土棍”常常被视为社会秩序的破坏者,是正义力量需要对抗的对象。在现代社会,这个词也常用来批评那些滥用权力、损害公共利益的行为。
提到“土棍”,人们可能会联想到暴力、不公和恐惧。这个词带有强烈的负面情感,常常引起人们的厌恶和警惕。
在个人经历中,如果遇到或听说有人利用地方势力进行不法行为,可能会用“土棍”来形容这类人。
在创作中,可以将“土棍”作为一个故事中的反派角色,通过描述其行为和结局,来传达正义终将战胜邪恶的主题。
在视觉上,可能会联想到一些描绘乡村恶霸的影视作品中的形象,如粗鲁的面孔和威胁性的姿态。在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描述“土棍”行为的对话或旁白。
在不同文化中,类似的词汇可能有不同的表达,如英语中的“local bully”或“thug”,但每个词汇都有其特定的文化和社会背景。
“土棍”这个词在汉语中具有特定的负面含义,用于描述那些在地方上作恶的人。了解这个词的含义和用法,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社会和文化中对正义和秩序的重视。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正确使用这类词汇可以增强语言的准确性和表现力。
1.
【土】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象土块,下象地面。金文中空廓变填实,小篆又变为线条。本义:泥土,土壤)。
同本义。沉积于地面上的泥沙混合物。潮湿时称泥土,地质学上称土壤。
【引证】
《说文》-土,地之吐生物者也。 、 《易·彖传》-百谷草木丽乎土。 、 《书·禹贡》-禹敷土。 、 《周礼·大司徒》-辨十有二土之名物。 、 《孟子·离娄》-君之视臣为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 《列子·汤问》-焉置土石。 、 宋·沈括《梦溪笔谈·活板》-不若燔土。 、 明·袁宏道《满井游记》-土膏微润。
2.
【棍】
棍棒。
【引证】
《元曲选·纪君祥·赵氏孤儿》-是那一个实丕丕将着粗棍敲,打的来痛杀杀精皮掉。
【组词】
大棍;齐眉棍;三节棍;二节棍;大梢子棍;手捎子棍
品行很坏的人。
【引证】
元·康进之《李逵负荆》-山儿,我如今放你去,若拿得这两个棍徒,将功折罪;若拿不得,二罪俱罚。
【组词】
赌棍;淫棍;恶棍;棍虎;棍类;棍精、 讼棍;棍徒、 棍骗、 棍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