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03:34:1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03:34:15
土杂肥:这个词汇指的是由土壤中的有机物质和农业废弃物混合而成的肥料。它通常包括动物粪便、植物残余、农作物秸秆等,经过自然分解或人工处理后,用于提高土壤肥力和促进作物生长。
在农业专业领域,土杂肥是一个常用的术语,用于描述一种经济、环保的肥料来源。在文学作品中,这个词汇可能被用来象征自然循环和农业生活的朴素与勤劳。在口语中,它可能被简单地称为“农家肥”或“有机肥”。
同义词:农家肥、有机肥、堆肥 反义词:化肥、化学肥料
土杂肥这个词汇的词源较为直接,由“土”(土壤)和“杂肥”(混合肥料)组成。在农业发展的早期,人们就开始利用自然界的有机物质作为肥料,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做法被系统化和规范化,形成了现代的土杂肥概念。
在中国传统农业文化中,土杂肥的使用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它不仅是一种肥料,也是农业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土杂肥这个词汇可能让人联想到田园风光、勤劳的农民和丰收的景象。它传递出一种朴实、自然和可持续的生活态度。
在现代城市生活中,虽然直接接触土杂肥的机会不多,但了解其重要性和环保价值,可以鼓励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更加注重资源的循环利用和环境保护。
在诗歌中,可以将土杂肥比喻为大地的滋养者,如:“土杂肥,是大地母亲的乳汁,滋养着每一粒种子,孕育着希望的绿芽。”
想象一幅画面:在金色的阳光下,农民正在田间忙碌地撒播土杂肥,空气中弥漫着泥土和植物的芬芳。这样的场景可能伴随着鸟鸣和风声,构成一幅和谐的田园画卷。
在不同文化中,类似的肥料可能有不同的名称和使用方式。例如,在印度,牛粪被广泛用作肥料,而在欧洲,堆肥的使用也非常普遍。
土杂肥这个词汇不仅代表了农业生产中的一种传统做法,也体现了对自然资源的尊重和循环利用的智慧。在现代社会,它提醒我们要珍惜自然资源,追求可持续发展的生活方式。
1.
【土】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象土块,下象地面。金文中空廓变填实,小篆又变为线条。本义:泥土,土壤)。
同本义。沉积于地面上的泥沙混合物。潮湿时称泥土,地质学上称土壤。
【引证】
《说文》-土,地之吐生物者也。 、 《易·彖传》-百谷草木丽乎土。 、 《书·禹贡》-禹敷土。 、 《周礼·大司徒》-辨十有二土之名物。 、 《孟子·离娄》-君之视臣为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 《列子·汤问》-焉置土石。 、 宋·沈括《梦溪笔谈·活板》-不若燔土。 、 明·袁宏道《满井游记》-土膏微润。
2.
【杂】
(形声。从衣,集声。本义:五彩相合)。
同本义。
【引证】
《周礼·考工记》-画绘之事,杂五色。
3.
【肥】
(会意。从肉,本义:脂肪多)。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肥,多肉也。 、 《大戴礼记·易本命》-坚土之人肥。 、 《礼记·月令》-瞻肥瘠。 、 《左传·桓公六年》。服注:“牛羊曰肥。”-吾牲牷肥。 、 《孟子·梁惠王上》-庖有肥肉,厩有肥马。
【组词】
肥猪;肥肉、 肥腻、 肥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