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10:31:2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4 10:31:20
招文袋:字面意思是指一种用于装载文书或文件的袋子。在古代,招文袋通常是指官员或文人用来携带公文、书信等重要文件的袋子,具有一定的官方或文化象征意义。
招文袋的词源较为古老,源自**古代的官方文书制度。随着时间的推移,招文袋的使用逐渐减少,但在一些传统文化或历史研究中仍被提及。
在**传统文化中,招文袋象征着官员的权威和文人的学识。它不仅是一个实用的工具,也是一种文化符号,反映了古代社会的等级制度和文人的生活方式。
招文袋给人一种古朴、庄重的感觉,联想到古代的文人墨客和官员的严谨生活。它唤起了一种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怀旧情感。
在参观历史博物馆时,我曾看到过一只保存完好的招文袋,它让我想象到古代官员在繁忙的公务中,如何小心翼翼地保管着重要的文件。
在诗歌中,可以将招文袋作为一个象征元素,如:
古风悠悠,招文袋轻摇,
墨香飘溢,岁月静好。
招文袋的视觉联想可能包括古代官员的形象、精致的绣花和古朴的材质。听觉联想可能是古代官员在行走时,招文袋轻轻摇晃的声音。
在其他文化中,类似的物品可能是文件夹、公文包等,但它们没有招文袋那种特定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招文袋作为一个词汇,不仅代表了古代的文件携带工具,更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这样的词汇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文化背景和历史传统。
1.
【招】
(会意。从手。召声,呼唤。本义:打手势叫人来)。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招,手呼也。 、 《楚辞·招魂序》-招者,召也。以手曰招,以言曰召。 、 《史记·项羽本纪》-招樊哙出。 、 《荀子·劝学》-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组词】
招迎、 招求、 招招、 招诱、 招护、 招应
2.
【文】
(象形。甲骨文此字象纹理纵横交错形。“文”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花纹;纹理)。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文,错画也。象交文。今字作纹。 、 《左传·昭公二十五年》。注:“青与赤谓之文,赤与白谓之章,白与黑谓之黼,黑与青谓之黼。”-五章以奉五色。 、 《荀子·非相》-美于黼黼文章。 、 《韩非子·十过》-茵席雕文。 、 《诗·小雅·六月》-织文鸟章,白旆央央。 、 明·刘基《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斑文小鱼。
【组词】
文驾、 文斑、 文旆、 文绣、 文织、 文鳞
3.
【袋】
(形声。从衣,代声。本义:有口的盛器,囊属。也指衣袋) 同本义。
【引证】
《南史·羊鸦仁传》-羊骨杂他骨,作五袋盛之。
【组词】
网袋;塑料袋;旅行袋;工具袋;子弹袋;烟叶袋;水泥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