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07:12:1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4 07:12:18
“汗流洽背”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汗水流到背部,形容非常劳累或紧张。这个成语通常用来描述人在极度努力工作或经历紧张情况时的生理反应。
在文学作品中,“汗流洽背”常用来描绘人物在艰苦环境下的努力或紧张情绪。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能被用来形容某人工作非常辛苦或面临巨大压力。在专业领域,如体育或军事训练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描述高强度训练后的身体状态。
同义词:汗流浃背、汗如雨下
反义词:神清气爽
“汗流洽背”源自古代汉语,其字面意义直接反映了成语的原始含义。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使用范围逐渐扩大,不仅用于描述体力劳动,也用于形容心理上的紧张和压力。
在**文化中,勤劳和努力是被高度推崇的品质。因此,“汗流洽背”这个成语在强调个人努力和奋斗的语境中经常被使用,反映了社会对辛勤工作的认可和尊重。
这个成语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敬佩和同情。它让我联想到那些为了目标不懈努力的人们,同时也让我感受到他们在追求梦想过程中的艰辛。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目睹过建筑工人在炎热的夏日里汗流洽背地工作,他们的辛勤付出让我深感敬意。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烈日下,汗流洽背的身影,是夏日最坚韧的风景。”
看到“汗流洽背”这个词,我可能会联想到炎热的夏日和辛勤工作的人们。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汗水滴落的声音和劳动时的呼吸声。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sweating buckets”或“dripping with sweat”,都用来形容大量出汗,但不如“汗流洽背”那样具有文化和历史的深度。
“汗流洽背”这个成语不仅描述了生理现象,也承载了文化和社会的价值观念。它在语言学和表达中具有重要性,因为它不仅传达了信息,还传递了情感和价值观。通过学和使用这个成语,我更加理解了汉语的丰富性和深度。
昭宗临轩自谕之曰:‘卿等藩侯,宜存臣节,称兵入朝,不由奏请,意在何也?’茂贞、行瑜汗流洽背,不能对。
左右悉闻齐氏哀诉之声,惊起来视,即齐氏~,精神恍然。
1.
【汗】
(形声。从水,干声。本义:汗腺的分泌物)。
由人或高等动物皮肤内腺体分泌的一种含盐的液体。
【引证】
《说文》-汗,身液也。 、 《素问·评热病论》-汗者,精气也。 、 《宣明五气篇》-五藏化液心为汗。 、 《汉书·刘向传》-出令如出汗,汗出而不反也。 、 《释名·释衣服》-汗衣,近身受汗垢 之衣也。 、 明·袁宏道《满井游记》-汗出浃背。
【组词】
汗巾、 汗血、 汗汪汪、 汗星、 汗迹
2.
【流】
(会意。本义:水流动)。
同本义。
【引证】
《诗·大雅·公刘》-观其流泉。 、 《文选·马融·长笛赋》-顄淡滂流。 、 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血流殷地。 、 《乐府诗集·林兰诗》-黄河流水。 、 唐·李白《望天门山》-碧水东流自此回。 、 唐·张志和《渔歌子》-桃花流水鳜鱼肥。
3.
【洽】
(形声。从水,合声。本义:沾湿,浸润)。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洽,沾也。 、 张衡《东京赋》-仁洽道丰。 、 《汉书·终军传》-是泽南洽而威北畅也。 、 《淮南子·要略》-内洽五藏。
【组词】
洽濡、 洽润、 洽衿
4.
【背】
(形声。从肉,北声。本义:脊背)。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背,脊也。 、 《素问·脉要精微论》-背者,胸中之府。 、 《史记·梁孝王世家》-牛足出背上。 、 明·袁宏道《满井游记》-然徒步则汗出浃背。 、 明·魏学洢《核舟记》-左手抚鲁直背。 、 明·高启《书博鸡者事》-不呼则杖其背。
【组词】
芒刺在背;背袋、 背花、 背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