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03:14:1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03:14:14
波茨坦会议是指1945年7月17日至8月2日,在德国波茨坦举行的会议,由美国、英国和苏联三国领导人参加,旨在讨论战后德国的处理问题以及欧洲的重建工作。这次会议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重要国际会议之一,对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历史学和国际关系领域,波茨坦会议是一个专业术语,用于指代这一特定的历史**。在文学作品中,它可能被用作背景设定或象征,代表战后世界的复杂性和权力斗争。在口语中,提及波茨坦会议通常是为了讨论其历史意义或对现代国际关系的影响。
同义词:波茨坦协定、波茨坦谈判 反义词:无直接反义词,但可以与“和平会议”相对比,后者通常指代旨在促进和平而非处理战后问题的会议。
波茨坦会议直接来源于其发生地点——德国波茨坦,以及会议的性质。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词汇在历史学和国际关系领域中被广泛接受并使用。
波茨坦会议在冷战初期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它不仅决定了德国的未来,也预示了东西方阵营的分裂。这一**在西方和苏联阵营中有着不同的解读和记忆,反映了当时的意识形态对立。
提及波茨坦会议,可能会引发对战后重建、国际合作与冲突的复杂情感。它象征着希望与挑战并存的时代,同时也提醒人们历史的重要性和教训。
在我的历史学*中,波茨坦会议是一个关键点,帮助我理解了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和冷战的起源。
在诗歌中,可以将波茨坦会议比喻为“三巨头的棋局,每一步都牵动着世界的命运”。
想象一幅画面:三位领导人坐在波茨坦的会议室内,窗外是战后的废墟,这一场景充满了历史和权力的张力。
在不同语言中,如俄语(Потсдамская конференция)和德语(Potsdamer Konferenz),波茨坦会议的名称保持一致,反映了这一**的国际性和重要性。
波茨坦会议作为一个历史*的词汇,不仅帮助我们理解过去,也提醒我们国际关系中的合作与冲突。在语言学和表达中,它是一个重要的历史参照点,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世界历史和国际政治的复杂性。
1.
【波】
(形声。从水,皮声。本义:波浪,水自身涌动而成波动的水面)。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波,水涌流也。 、 《韩非子·八说》-规有摩而水有波。 、 《淮南子·人间》。注:“波者,涌起。”-起波涛。 、 张衡《西京赋》-河渭为之波荡。 、 《文选·王褒·洞箫赋》-扬素波而挥连珠兮。 、 苏轼《赤壁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 《乐府诗集·曹操·步出夏门行》-洪波涌起。
【组词】
波磔、 波查、 波平如镜、 波臣为虐、 波骇、 波峭
2.
【茨】
(形声。从艸,次声。本义:用芦苇、茅草盖屋顶)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茨,以茅苇盖屋。 、 《庄子·让王》-环堵之室,茨以生草。
用芦苇、茅草盖的屋顶。
【引证】
《韩非子·五蠹》-尧之王天下也,茅茨不剪,采椽不斫。
【组词】
茨宇、 茨竹、 茨檐
3.
【坦】
(形声。从土,旦声。本义:平而宽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坦,安也。 、 《易·履》-道坦坦。 、 《广雅》-坦坦,平也。 、 《管子·板法》。注:“平也。”-坦气修通。
【组词】
平坦、 坦夷、 坦坦、 坦迤、 坦途
4.
【会】
(会意。本义:计算;总计。本指年终结账。后泛指算账)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会,合也。 、 《玉篇》-会,岁计也。 、 《孟子·万章下》正义-会,大计也。然则零性算之为计,总合算之为会。 、 《日知录》卷二十四-凡场务、仓库出纳在官之物,皆月计,季考,岁会。 、 《周礼·天官》-岁终,则会,唯王及后之服不会。 、 《周礼·小宰》。注:“月计曰要,岁计为会。”-听出入以要会。
【组词】
会事、 会最
会稽(kuàjī)。山地名,县名。在今浙江绍兴。
5.
【议】
(形声。从言,义声。本义:商议,讨论)。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议,语也。 、 《广雅》。按,谓论事之宜。-议,谋也。 、 《诗·小雅·斯干》-唯酒食是议。 、 《荀子·王制》-法而不议。 、 《史记》-赵王悉召群臣议。
【组词】
议计、 议妥、 议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