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22:36:0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5 22:36:04
抱璞泣血 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怀抱着未经雕琢的玉石而哭泣,形容人因为怀才不遇或遭受不公正待遇而感到极度悲伤。这个成语出自《战国策·齐策四》:“臣闻之,抱璞泣血,未尝不悲也。”
在文学作品中,抱璞泣血 常用来形容那些才华横溢但未被赏识的人的悲愤之情。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能不太常用,但在专业领域,如文学评论或历史研究中,它可能会被用来分析人物的心理状态或社会现象。
同义词:怀才不遇、明珠暗投、才高八斗却无人识 反义词:得天独厚、一帆风顺、平步青云
抱璞泣血 的词源可以追溯到《战国策》,其中描述了一个人因为怀抱着未经雕琢的玉石而哭泣,象征着怀才不遇的悲愤。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被广泛用于形容那些有才华但未被赏识的人。
在传统文化中,抱璞泣血** 反映了社会对人才的重视以及对不公正待遇的批判。它也体现了儒家思想中对“才”与“德”的重视,以及对社会正义的追求。
这个成语带有一种深沉的悲愤和无奈的情感,让人联想到那些才华横溢却未被赏识的人的孤独和痛苦。它也激发了对社会正义和人才价值的思考。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能会遇到一些有才华但未被赏识的人,他们的经历让人想起抱璞泣血 这个成语,提醒我们要珍惜和发掘身边的人才。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
抱璞泣血泪未干,
才高八斗无人看。
世事如棋局局新,
英雄无路泪潸然。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个孤独的人坐在昏暗的房间里,怀抱着一块未经雕琢的玉石,眼中含泪。音乐方面,可以选择一些悲伤的旋律,如古典音乐中的悲怆奏鸣曲,来增强这种情感的表达。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a diamond in the rough”(未经雕琢的钻石),用来形容那些有潜力但尚未被发现的人。
抱璞泣血 这个成语深刻地反映了人才与社会的关系,以及对不公正待遇的批判。它不仅是一个文学表达工具,也是一个社会批判的符号。在学*语言和表达时,理解和运用这样的成语,可以丰富我们的表达方式,增强语言的深度和广度。
和抱璞而泣血兮,安得良工而剖之。
1.
【抱】
(形声。从手,包声。本义:用手臂围住)。
同本义。
【引证】
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公然抱茅入竹去。 、 清·梁启超《谭嗣同传》-遂相与一抱而别。 、 宋·苏洵《六国论》-犹抱薪救火。
【组词】
抱石、 抱嫁、 抱冰
2.
【璞】
(形声。从玉,菐(pú)声。本义:蕴藏有玉的石头。也指未雕琢的玉)。
天真,淳朴。
【引证】
郑观应《盛世危言》-夫质者朴也,有崇尚太璞之意。
3.
【泣】
(形声。从水,立声。本义:无声或低声地哭)。
同本义。
【引证】
《战国策·赵策》-持其踵为之泣。 、 唐·杜甫《石壕吏》诗-如闻泣幽咽。 、 宋·王谠《唐语林·雅量》-连拜且泣。 、 明·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三事》-太监泣别。
【组词】
泣励、 泣詈、 泣血捶膺、 泣血、 泣别
4.
【血】
口语读音(多单用)。
【组词】
鸭血、 血沥沥、 血唬零喇、 血胡同、 血糊突、 血渌渌、 血心、 血的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