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14:26:4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14:26:44
词汇“君人”在中文中并不是一个常见的词汇,因此我们需要从其构成和可能的含义来进行分析。
“君人”由两个汉字组成:“君”和“人”。其中,“君”通常指君主、统治者或尊称,如“君子”(指有德行的人);“人”则指人类。因此,“君人”可能指的是统治者或尊贵的人。
由于“君人”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它在不同语境下的使用非常有限。在古代文献中,可能会有“君人”用来指代君主或统治者的情况,但在现代汉语中,这个词汇几乎不被使用。
由于“君人”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很难找到实际的例句。以下是一些假设的例句:
“君人”的词源可能来自于古代汉语,其中“君”字最早见于甲骨文,意为手持权杖的统治者。随着时间的推移,“君”字的含义逐渐扩展,包括了对尊贵人物的尊称。而“人”字则一直指代人类。
在古代**,“君人”可能与儒家思想中的“君子”概念有关,强调统治者应当具备的德行和责任。在现代社会,这个词汇已经不再使用,但其背后的文化和社会价值观仍然影响着人们对领导者的期待。
对于“君人”这个词汇,可能会联想到古代的君主制度、权力和责任。它可能唤起一种对古代文化和历史的敬畏感,同时也可能引发对现代民主制度的思考。
由于“君人”不是一个常用词汇,个人在生活中很少会遇到与它相关的经历或故事。
在创作中,可以将“君人”融入到历史小说或诗歌中,用以描绘古代的统治者或尊贵人物的形象。
结合古代宫廷的图像或音乐,可以更好地理解“君人”这个词汇所代表的尊贵和权力。
在其他语言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君人”的词汇,但可以找到类似的表达,如英语中的“ruler”或“sovereign”。
“君人”这个词汇虽然在现代汉语中不常用,但它反映了古代*对统治者的尊称和期待。了解这个词汇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化和语言的演变。在语言学和表达中,虽然它不是一个常用词汇,但了解其背后的文化和历史意义仍然是有价值的。
1.
【君】
(会意。从尹,从口。“尹”,表示治事;从“口”,表示发布命令。合起来的意思是:发号施令,治理国家。本义:君主,国家的最高统治者)。
古代大夫以上据有土地的各级统治者的通称。
【引证】
《说文》-君,尊也。 、 《左传·昭公二十八年》-赏庆刑威曰君。 、 《春秋繁露》-君也者,掌令者也。 、 《荀子·礼论》-君者,治辨之主也。 、 《书·吕刑》-君帝清问下民。 、 《诗·大雅·皇矣》-克长克君。 、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二十余君。 、 《三国志·诸葛亮传》-思得明君。 、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则忧其君。 、 清·周容《芋老人传》-身名君宠。
【组词】
尧舜之君;欺君罔上;贤君;暴君;昏君;国君;君臣;明君;君王、 君伐、 君位、 君长、 君体、 君德、 君侯、 君公、 君父、 君子医
2.
【人】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侧面站立的人形。“人”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能制造工具改造自然并使用语言的高等动物)。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人,天地之性最贵者也。此籀文象臂胫之形。 、 《礼记·礼运》-故人者,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故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食味,别声,被色,而生者也。 、 《列子·黄帝》-有七尺之骸、手足之异,戴发含齿,倚而食者,谓之人。 、 清·洪亮吉《治平篇》-人未有不乐为治平之民者也。
【组词】
人王、 人满、 人寰、 人欲、 人人言、 人色、 人头号令、 人淘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