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13:32:5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13:32:54
“方头不律”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人的头部方正,不符合常规或法律。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人的行为或思想与众不同,不遵循常规或法律,有时带有贬义。
在文学作品中,“方头不律”可能用来形容一个角色特立独行,不拘小节,有时也用来讽刺那些行为古怪、不合群的人。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用来形容某人的行为出格或不守规矩。在专业领域,如法律或社会学,这个词汇可能用来讨论那些不遵守规则或法律的行为。
同义词:
反义词:
“方头不律”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模糊,但它反映了古代社会对于行为规范的重视。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个成语的使用范围和含义也有所变化,但基本保持了其原有的贬义色彩。
在**传统文化中,遵守规矩和法律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方头不律”这个成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对于规范行为的期望和对于不守规矩行为的批评。
这个词汇可能让人联想到那些行为古怪、不守规矩的人,有时会引起人们的反感和批评。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激发人们对于自由和创新的思考。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会遇到一些方头不律的人,他们的行为可能会给我们带来困扰,但也可能激发我们对于传统和规范的反思。
在诗歌中,可以将“方头不律”用来形容一个自由奔放的灵魂,不受世俗束缚,追求自我表达和创新。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个头部方正的人物形象,他的行为与众不同,不拘小节。在音乐中,可以选择一些节奏自由、不拘一格的音乐作品,来表达“方头不律”的意境。
在英语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的成语,但可以用“rebel without a cause”或“nonconformist”来表达类似的意思。
“方头不律”这个成语在汉语中有着特定的含义和用法,它不仅反映了社会对于规范行为的期望,也激发了人们对于自由和创新的思考。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正确使用这个成语对于提升语言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见一个方头不律的人,欺侮一个老年,打扯他跳河。
1.
【方】
(象形。下从舟省,而上有竝头之象。故知并船为本义。本义:并行的两船;泛指并列;并行)。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方,併船也。象两舟总头形。 、 《尔雅》。李注:“竝两船曰方舟。”-大夫方舟。 、 《庄子·山木》-方舟而济于河。 、 《仪礼·乡射礼》。注:“犹併也。”-不足方。 、 《国语·齐语》-方舟设泭。 、 《诗·周南·汉广》-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 《资治通鉴》-操军方连战舰,首尾相接。 、 《史记·郦食其列传》-蜀汉之粟,方船而下。
【组词】
方轨、 方轩
2. 【头】 名词后缀。 方位词后缀。
3.
【不】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引证】
《韩非子·喻老》-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 《战国策·赵策》-老妇不闻也。 、 唐·杜甫《兵车行》-被驱不异犬与鸡。 、 明·魏禧《大铁椎传》-后遂不复至。
【组词】
不会、 不大、 不一定、 不古、 不勾、 不才、 不才之事
4.
【律】
(形声。从彳(chì),聿(yù)声。本义:法律;法令)。
同本义 (多指具体的规则、条文)。
【引证】
《说文》-律,均布也。 、 《易师》-出以律。 、 《尔雅·释诂》-律,法也。 、 《汉书·高帝纪》-天下既定,令萧何次律令。 、 《商君书·战法》-兵大律在谨,论敌察众,则胜负可知也。 、 清·方苞《狱中杂记》-以律非故杀。
【组词】
律则、 律贯、 律科、 律度、 律纪、 律贯、 律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