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21:23:4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21:23:45
“固辞”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是指坚决推辞或拒绝。它通常用来描述一个人在面对某种请求、邀请或提议时,表现出坚定不移的拒绝态度。
在文学作品中,“固辞”常用于描绘人物的性格特点,如忠诚、坚定或谦逊。在口语中,它可能用于表达对某事的坚决反对或拒绝。在专业领域,如法律或外交场合,“固辞”可能涉及对某项协议或提议的正式拒绝。
“固辞”一词源自古代汉语,其中“固”表示坚定、稳固,“辞”表示推辞、拒绝。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的用法和含义基本保持稳定,但在现代汉语中,它的使用频率可能有所下降。
在**传统文化中,“固辞”有时与谦逊和礼节相关,表示对某种荣誉或利益的谦让。在现代社会,它可能更多地与个人原则和价值观的坚持相关。
“固辞”这个词给人一种坚定和果断的感觉,可能会让人联想到一个有原则、不轻易妥协的人。它也可能带有一种拒绝的冷漠感。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遇到过需要“固辞”的情况,比如面对不合理的请求或违背个人原则的提议时,我会坚决拒绝。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固辞繁华,独守清心,于喧嚣中寻一片宁静。”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个人坚定地摇头或摆手,表达拒绝的姿态。在音乐中,可能会联想到一段坚定而有力的旋律,表达拒绝的决心。
在英语中,“固辞”可以对应为“firmly decline”或“resolutely refuse”,在不同文化中,拒绝的方式和表达可能有所不同,但核心含义相似。
“固辞”这个词在表达坚定拒绝时非常有用,它不仅传达了拒绝的行为,还强调了拒绝的坚定性。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掌握这样的词汇有助于更准确地传达自己的意图和态度。
1.
【固】
(形声。从囗(wéi),“围”的古体字,象四周围起来的样子,古声。本义:坚,坚固)。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固,四塞也。 、 《诗·小雅·天保》。传:“固,坚也。”-亦孔之固。 、 《左传·成公十六年》-脩陈固列。 、 《楚辞·招魂》-弱颜固植。 、 《吕氏春秋·达郁》-筋骨欲其固也。 、 汉·贾谊《过秦论》-秦孝公据殽函之固。 、 《荀子·王霸》-如是则兵劲城固,敌国畏之。 、 《韩非子·难势》-良马固车。
【组词】
固项、 固阴、 固植
2.
【辞】
(会意。本义:诉讼,打官司)。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分争辩讼谓之辞。-辞,讼也。 、 《后汉书·周纡传》。注:“辞案犹今案牍也。”-善于辞案条教。 、 《书·吕刑》-皇帝请问下民,鳏寡有辞于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