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14:33:4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14:33:49
宪令(xiàn lìng)是一个汉语词汇,由“宪”和“令”两个字组成。其中,“宪”通常指宪法或法律,具有规范性和权威性的含义;“令”则指命令或法令,表示一种强制性的规定或指示。因此,“宪令”字面意思是指宪法或法律所颁布的命令或法令,具有法律效力和约束力。
在不同的语境中,“宪令”的使用有所不同:
“宪令”一词在古代已有使用,最初指的诏令或国家的法律。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含义逐渐固定为指代宪法或法律中的具体命令或规定。
在**文化中,“宪令”代表着法律的权威和不可侵犯性,是维护国家和社会秩序的重要工具。在社会背景中,宪令的遵守和执行是法治社会的基础。
“宪令”一词给人以严肃、权威的印象,联想到法律的庄严和不可违背性。它提醒人们法律的约束力和对社会秩序的重要性。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不会直接使用“宪令”这个词,但在讨论法律问题或参与法律相关的活动时,了解和尊重宪令是每个公民的责任。
在诗歌中,可以使用“宪令”来强调法律的不可侵犯性:
宪令如山立,法网恢恢张。 世间行止轨,人心自安详。
视觉上,“宪令”可能让人联想到庄严的法庭、法律文书或国徽等象征法律权威的图像。听觉上,可能联想到法官的宣判声或法律讲座的严肃语调。
在英语中,“宪令”可以对应为“constitutional decree”或“constitutional law”,在不同文化中,法律的权威和约束力是普遍存在的概念。
“宪令”作为一个法律术语,强调了法律的权威性和约束力。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和正确使用这类词汇有助于提升对法律和社会秩序的理解。通过深入学“宪令”,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到法律在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并在日常生活中更加尊重和遵守法律。
1.
【宪】
(会意。从心,从目,害省声。心、目并用。本义:敏捷)。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宪,敏也。 、 《周书·谥法》-博闻多能曰宪。
2.
【令】
(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是集聚的“集”;下面是“人”,象跪在那里听命。从集从人,表示集聚众人,发布命令。本义:发布命令)。
同本义(上对下有所指示)。
【引证】
《说文》-令,发号也。 、 《诗·齐风·东方未明》-倒之颠之,自公令之。 、 《孟子·离娄上》-既不能令,又不受命。 、 《论语·子路》-其身正,不令而行。 、 陈寿《三国志》-令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 、 《史记·陈涉世家》-召令徒属曰。 、 《战国策·齐策》-乃下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