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18:25:2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4 18:25:24
天诛地灭 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天诛杀,地毁灭”,通常用来形容罪大恶极,连天地都不容,必须受到严厉的惩罚。这个成语强调了行为的极端恶劣和后果的严重性。
在文学作品中,天诛地灭 常用于描述那些违背道德、法律或社会公序良俗的行为,强调其不可饶恕的性质。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能被用来表达对某人行为的极度不满或愤怒。在专业领域,如法律或道德讨论中,它可能被用来强调某些行为的严重后果。
天诛地灭 的词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法律和道德观念,强调天意和地意的不可违抗。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使用逐渐扩展到更广泛的语境中,但其核心意义——极端的罪恶和严厉的惩罚——保持不变。
在传统文化中,天和地被视为最高的存在,代表着自然法则和道德秩序。因此,天诛地灭 这个成语反映了古代人对道德和法律的敬畏,以及对极端罪行的不容忍态度。
这个成语带有一种强烈的道德谴责和情感上的厌恶,让人联想到极端的罪恶和不可避免的惩罚。它可能激发人们对正义和道德的思考,以及对不公正行为的愤怒。
在日常生活中,天诛地灭 可能被用来表达对某些行为的极度不满,例如在讨论环境破坏或严重的道德败坏时。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
天诛地灭罪难逃, 恶行昭彰世人嘲。 正义之剑高悬起, 惩恶扬善不容饶。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幅描绘雷电交加、大地裂开的画面,象征着天诛地灭的场景。音乐上,可以选择一些庄严或激烈的音乐,来增强这种强烈的情感和氛围。
在其他文化中,类似的表达可能包括“罪不容赦”或“罪该万死”,虽然具体词汇不同,但都传达了类似的极端罪恶和严厉惩罚的概念。
天诛地灭 这个成语在文化和语言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不仅传达了极端的道德谴责,也反映了古代人对天意和地意的敬畏。在现代社会,这个成语仍然被广泛使用,用于强调某些行为的严重性和不可饶恕的性质。通过对这个成语的学*和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文化中的道德观念和法律意识。
我等六人中但有私意者,天地诛灭,神明鉴查。
“人不为己,~”,是剥削阶级的人生观。
1.
【天】
(会意。甲骨文字形。下面是个正面的人形(大),上面指出是人头,小篆变成一横。本义:人的头顶)。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解字注》-天,颠也。…颠者,人之顶也。以为凡高之称。
【组词】
天灵、 天灵盖
2.
【诛】
(形声。从言,朱声。本义:声讨、谴责)。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诛,讨也。 、 《白虎通》-诛,代。诛犹责也。 、 《周礼·太宰》-诛以驭其过。 、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诛求无厌。 、 《礼记·曲礼》。注:“罚也。”-齿路马有诛。 、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得志于诸侯,而诛无理,曹其首也。 、 《论语·公冶长》-于予与何诛? 、 汉·桓宽《盐铁论·本议》-甚悖逆不轨,宜诛讨之日久矣。
【组词】
诛放、 诛远、 诛惩、 诛心
3.
【地】
(形声。从土,也声。本义:大地)。
同本义,与“天”相对。
【引证】
《春秋·元命苞》-立字士力于一者为地。 、 《尔雅·释地》-土乙力为地。 、 《管子·形势解》-地生养万物。
【组词】
落地;天地;地角、 地宫、 地府、 地脉、 地遁
4.
【灭】
(形声。从水,威(xuè)声。简化字“灭”为会意,从“一”从“火”,“一”表示覆压火上。本义:消灭;灭亡)。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灭,尽也。 、 《尔雅·释诂》-灭,绝也。 、 《礼记·乐记》-国之灭亡无日矣。 、 《谷梁传·襄公六年》-家有既亡,国有既灭。 、 《吕氏春秋·情势》-以小畜大灭。 、 杜牧《阿房宫赋》-谁得而族灭也? 、 苏洵《六国论》-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敝在赂秦。 、 《文心雕龙·明诗》-秦皇灭典,亦造仙诗 、 《战国策·魏策》-灭韩亡魏。
【组词】
灭于绛;一朝而灭;灭亲、 灭户、 消灭、 毁灭、 灭夷、 灭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