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04:40:5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04:40:58
“三岔”是一个汉语词汇,通常指的是一个地点或路径分岔成三条不同的方向或路径。这个词汇在地理、交通和日常生活中经常被用来描述具体的分岔点或决策点。
“三岔”这个词汇的词源较为直接,由“三”和“岔”两个字组成,分别表示“三条”和“分岔”。在古代汉语中,类似的表达方式就已经存在,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基本含义保持不变。
在**文化中,数字“三”常常具有特殊的象征意义,代表着多样性和选择。因此,“三岔”在文化上可能被赋予更多的象征意义,如人生的多重选择或命运的转折点。
“三岔”这个词汇可能引发人们对未知和选择的思考,带来一种既兴奋又紧张的情感反应。它可能让人联想到冒险、决策和未来的不确定性。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在旅行中遇到过多个三岔路口,每次都需要做出选择,这些经历让我更加意识到生活中的选择和决策的重要性。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在人生的三岔路口,我选择了那条少有人走的路,它带我穿越了未知的森林,发现了内心的宝藏。”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个三岔路口的景象,每条路都通向不同的风景。听觉上,可能联想到车辆在三岔路口的交汇声,或是风吹过不同路径的声音。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three-way intersection”或“fork in the road”,它们在概念上与“三岔”相似,但在文化和语言表达上有所不同。
“三岔”这个词汇在描述具体的地理或交通情况时非常实用,同时也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样的词汇能够丰富我们的表达方式,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和表现力。
1.
【三】
(指事。本义:数目。二加一的和)。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三,天地人之道也。从三数。 、 《广韵》-三,数名。 、 《庄子·齐物论》-二与一为三。 、 《老子》-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 《易·师》。荀注:“三者阳德成也。”-王三赐命。 、 《后汉书·袁绍传》。注:“三者数之小终。”-结恨三泉。 、 《易·需》-有不速之客三人来。 、 《国语·周语下》-纪之以三。 、 《战国策》-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
【组词】
三叉、 三木、 三节、 三学、 三衙、 三巡、 三休、 三脚猫、 三班六房、 三已、 三五
2.
【陟】
(会意。甲骨文字形。从阜,从步。左边是山坡,右边是两只向上的脚,表示由低处向高处走。本义:由低处向高处走;升;登高)。
同本义,与“降”相对。
【引证】
《说文》-陟,登也。 、 《尔雅》-陟,陞也。 、 《诗·周颂·闵予小子》-陟降庭止。 、 《虞书》-汝陟帝位。 、 张衡《东京赋》-省幽明以黜陟。 、 《诗·周南·卷耳》-陟彼崔嵬。 、 柳宗元《井铭并序》-人陟降大艰。
【组词】
陟屺、 陟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