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10:52:1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10:52:10
毁誉 是一个汉语词汇,由两个字组成:“毁”和“誉”。字面意思是指“诋毁”和“赞誉”,通常用来描述对某人或某事的负面评价和正面评价。基本含义是指对某人或某事的评价既有负面也有正面,即褒贬不一。
在文学作品中,“毁誉”常用来描述人物的复杂性格或行为的矛盾性,如“他的行为在社会上毁誉参半”。在口语中,这个词可能更直接地表达对某人或某事的评价,如“他的名声毁誉不一”。在专业领域,特别是在新闻学和公共关系学中,这个词用来分析公众对某个**或人物的看法。
同义词中,“褒贬”和“赞弹”都强调了评价的两面性,而“是非”则更多地指向道德或事实的判断。反义词“一致好评”和“众口一词”则强调了评价的一致性和正面性。
“毁誉”一词源自古代汉语,其中“毁”字最早见于《说文解字》,意为破坏、诋毁;“誉”字则意为赞誉、美名。在古代文献中,如《左传》等,已有使用“毁誉”来描述对人物的评价。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的使用逐渐扩展到现代汉语中,但其基本含义保持不变。
在传统文化中,“毁誉”常与“忠奸”、“善恶”等道德评价相关联。在社会生活中,这个词也常用来描述公众人物或的复杂评价,反映了社会对多元观点的接受和理解。
“毁誉”这个词给我的情感反应是复杂和矛盾的。它让我联想到人们在评价事物时的主观性和多样性,以及在公共讨论中保持客观和理性的重要性。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遇到过对某个公共**的毁誉不一的评价,这让我意识到在形成自己观点时,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的信息和观点。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毁誉”:
世间万物皆有毁誉,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是非。
毁誉参半,方显真实,
在赞与弹之间,寻找平衡。
在视觉上,“毁誉”可能让我联想到一个天平,一边是赞誉的鲜花,一边是诋毁的石头,象征着评价的两面性。在听觉上,这个词可能让我联想到辩论的声音,各种观点交织在一起。
在英语中,“毁誉”可以对应为“mixed reviews”或“controversial”,这些词汇也表达了评价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通过对“毁誉”的深入学,我更加理解了评价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这个词提醒我在评价事物时,要保持开放和客观的态度,同时也要意识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和立场。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并正确使用“毁誉”这样的词汇,有助于我更准确地传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
1.
【毁】
(形声。从“土”,表示与瓦器有关。本义:瓦器缺损)。
毁坏;破坏。
【引证】
《列子·汤问》-毁山一毛。 、 《论语·季氏》-毁于椟中。 、 、 清·龚自珍《病梅馆记》-毁其盆。 、 《说文》。段注:“缺者,器破也,因为凡破之称。”-毁,缺也。 、 《小尔雅·广言》-毁,坏也。 、 《孝经·开宗明义》-不敢毁伤。 、 《易·说卦传》-兑为毁折。 、 《春秋·文公十六年》-毁泉台。 、 《左传·文公十八年》-毁信废忠。 、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然明谓子产曰:“毁乡校何如?” 、 《孙子·谋攻》-毁人之国,而非久也。
【组词】
毁弃、 毁节、 毁车杀马、 毁夷
2.
【誉】
(形声。从言,舆(yù)声。本义:称赞,赞美)。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誉,偁也。 、 《墨子经》-誉名美也。 、 《周书·谥法》-状古述今曰誉。 、 《礼记·表记》-君子不以口誉人。 、 唐·柳宗元《柳河东集》-佞誉诬谀。 、 唐·韩愈《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誉之则以为忧。
【组词】
誉人、 誉谀、 誉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