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18 15:15:3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18 15:15:33
失却:指失去、丢失,通常用于描述物品、机会、情感等的丧失。字面意思是指某物从拥有状态转变为不再拥有的状态。
“失却”一词源于古汉语,由“失”和“却”两个字组成。在古代文献中已有使用,如《左传》中有“失其所守”的用法。随着时间的推移,其意义和用法逐渐丰富和多样化。
在**文化中,“失却”常与“遗憾”、“悲伤”等情感联系在一起,反映了人们对失去事物的无奈和哀伤。在社会变迁中,某些传统文化的失却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和反思。
“失却”一词常带有一种沉重和哀伤的情感色彩,让人联想到无法挽回的损失和深深的遗憾。这种情感反应可能影响人们在表达失去时的语气和态度。
个人经历中,可能会有失却重要物品或机会的情况,这种经历让人更加珍惜现有的东西,并在未来的选择中更加谨慎。
在诗歌中,可以使用“失却”来表达时间的流逝和青春的消逝:
岁月如梭,青春失却, 留下的只是回忆的碎片。
在英语中,“失却”可以对应为“lose”或“loss”,但其使用和文化内涵可能与中文中的“失却”有所不同。例如,英语中更强调失去的动作或结果,而中文中的“失却”可能更强调失去后的情感状态。
“失却”是一个富有情感色彩的词汇,它不仅描述了物品或机会的丧失,还深刻反映了人们对于失去的情感反应。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失却”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传达复杂的情感和深刻的思考。
1.
【失】
(形声。从手,乙声。表示从手中丢失。小篆字形。本义:失掉;丢失)。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段注:“在手而逸去为失。”-失,纵也。 、 《易·晋》-失得勿恤。 、 《礼记·礼运》。注:“犹去也。”-故人情不失。 、 《礼记·表记》。注:“失其容止之节也。”-君子不失足于人。 、 《周礼·师氏》。注:“失,失礼者也。”-掌国中失之事。 、 魏泰《东轩笔录》-塞翁失马,今未足悲。 、 《孟子·公孙丑下》-失道者寡助。 、 《资治通鉴》-累官故不失州郡也。 、 《孟子·告子上》-此之谓失其本心。
【组词】
失状、 失脱、 失国、 失鉴、 失瞻、 失翁马、 失民、 失本、 失正、 失名、 失合、 失偶、 失鹿、 失道、 失众、 失柄
2.
【却】
(形声。本作“却”,俗字作“却”。从卩,谷(què)声。卩(jié),象人下跪的样子,即腿骨节屈曲的样子。从“卩”与脚的活动有关。本义:退)。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退也”。-却,节欲也。 、 《考工记·梓人》-却行仄行。 、 《庄子·人间世》-吾行却曲。 、 《战国策·秦策》-怒战栗而却。 、 《仪礼·既夕礼》-却下而载之。 、 《楚辞·愍命》-却骐骥以转运兮。 、 《史记·魏公子列传》-北救赵而却秦。 、 、 《史记·廉颇蔺相列传》-持璧却立。 、 唐·柳宗元《柳河东集》-曳笏却立。
【组词】
退却、 却走、 却还、 却避、 却归、 却略、 却去、 却生、 却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