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8:14:3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8:14:31
“五色诏”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是指用五种颜色的文字书写的诏书。在古代,诏书是发布的命令或公告,而“五色诏”特指用五种不同颜色的墨水或颜料书写的诏书,通常用于表示特别重要或庄严的场合。
在文学作品中,“五色诏”常被用来象征皇权的威严和诏书的特殊重要性。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太常用,但在历史、文学研究和古代文献解读中,它是一个专业术语。
“五色诏”一词源于**古代的文书制度。在古代,文书的颜色和形式往往与内容的重要性和紧急程度相关。随着时间的推移,“五色诏”逐渐成为一种象征,代表了皇权的至高无上和诏书的特殊地位。
在**古代社会,“五色诏”不仅是皇权的象征,也是文化传承的一部分。它体现了古代文书的审美和工艺水平,同时也反映了古代社会的等级制度和礼仪规范。
“五色诏”这个词给人一种庄重、神秘和权威的感觉。它让人联想到古代皇宫的金碧辉煌和**的威严。
在参观历史博物馆时,我曾亲眼见过一份五色诏的复制品,那份精美的文书让我深刻感受到了古代文化的魅力和历史的厚重。
在创作一首关于古代皇宫的诗时,我可能会这样写:“金殿之上,五色诏书,字字珠玑,昭示着天命的庄严。”
想象一幅画面:一位古代文书官在金色的宫殿中,手持五彩的笔,认真地书写着五色诏。背景音乐可能是古筝的悠扬旋律,营造出一种古典而庄重的氛围。
在其他文化中,类似的象征性文书可能也有,但具体的形式和意义会有所不同。例如,在欧洲中世纪,国王的诏书也可能有特殊的装饰和颜色,但不一定称为“五色诏”。
“五色诏”这个词不仅是一个历史术语,也是一种文化符号。它让我对古代文书的工艺和审美有了更深的理解,也让我意识到语言和文化的紧密联系。在语言学*中,了解这样的词汇有助于更好地把握文化的深层含义。
1.
【五】
(五,会意。从二,从乂。“二”代表天地,“乂”表示互相交错。本义:交午,纵横交错)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五,阴阳在天地之间交午也。 、 《诗·齐风·南山》-葛屦五两。 、 《诗·召南·羔羊》-羔羊之皮,素丝五紽。
四加一的和。
【引证】
《广韵》-五,数也。 、 《书·舜典》-五载一巡守。 、 唐·李朝威《柳毅传》-塞其五山。 、 宋·苏洵《六国论》-五战于秦。 、 明·宗臣《报刘一丈书》-起则五六揖。 、 清·方苞《狱中杂记》-监五室。
2. 【色】
3.
【诏】
(会意兼形声。从言从召,召亦声。“言”是言论,“召”是召唤。本义:告知,告诉)。
同本义 。先秦没有此字,秦汉才出现,多用于上告下。
【引证】
《说文新附》-诏,告也。 、 《礼记·曲礼》-负剑辟咡诏之,出入有诏于国。 、 蔡邕《独断》。注:“诏,诰也。有三品。”-上诏书者。 、 《穆天子传》-以诏后世。 、 《史记·绛侯周勃世家》-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集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而诏之曰。
【组词】
诏众、 诏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