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18:25:5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5 18:25:55
“学行修明”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学问和行为都修整得明白、正直。这个成语强调了一个人不仅要有深厚的学问,还要有良好的品行和行为,做到内外兼修,明理正行。
在文学作品中,“学行修明”常用来形容那些既有学问又有德行的人物,如古代的贤士、学者等。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太常用,但在教育、道德修养等专业领域,它是一个重要的概念。
“学行修明”这个成语源自**古代儒家文化,强调学问与行为的统一。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含义基本保持不变,但在现代社会中,其使用频率可能有所下降。
在**传统文化中,“学行修明”是儒家教育的核心理念之一,强调个人修养和社会责任。在现代社会,这个概念仍然被用来评价一个人的全面素质。
这个词汇给人以正面的情感反应,联想到的是那些有学问、有德行的人,如古代的贤士、现代的学者等。它鼓励人们在追求知识的同时,也要注重道德修养。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我常常强调“学行修明”的重要性,希望他们不仅学*成绩优秀,还要有良好的品行。
在诗歌中,可以将“学行修明”融入到对古代学者的赞美中:
古有贤士学行修明,
文采风流德行彰。
今我辈当继其志,
学问德行两不荒。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位古代学者在书房中读书写字的场景,周围摆放着古籍和文房四宝,营造出一种学问与德行并重的氛围。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concept可能是“scholarship and character”,强调学术成就和个人品德的结合。
“学行修明”这个成语在**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不仅是对个人素质的要求,也是对社会价值观的体现。在现代社会,这个概念仍然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提醒我们在追求知识的同时,也要注重道德修养。
崔鉴,字神具,博陵安平人。父绰,少孤,学行修明,有名于世。
乞自科举外,有~、孝友纯笃者,县荐之州,州延之庠序,以表率多士。
1.
【学】
(形声。本作“壆”,象双手构木为屋形。后作声符,加“子”为义符。子,孩子。小孩子是学习的主体。本义:学习)。
同本义。
【引证】
《广雅》-学,识也。 、 《礼记·中庸》-好学近乎知。 、 《礼记·文王世子》-念终始典于学。 、 《尚书大传》-学,效也。近而愈明者学也。 、 《庄子·庚桑楚》-学者,学其所不能学也。 、 《后汉书·列女传》-远寻师学。 、 《论语》-学而时习之。 、 清·刘开《问说》-学即继以问也。
【组词】
学书、 学学乖、 学理论;学技术;好学;苦学;教学相长;学文、 学古
2.
【行】
(会意。从彳,从亍。本义:走路,行走)。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行,人之步趋也。 、 《广雅》-行,往也。 、 《易·复》-中行独复。 、 《诗·邶风·击鼓》-我独南行。 、 《诗·小雅·大东》-行彼周行。 、 《左传·僖公三十年》-行李之往来。 、 蔡邕《独断》-天子以四海为家,故谓所居为行在所。 、 《论语·述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 《庄子·逍遥游》-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 、 《后汉书·列女传》-羊子尝行路。 、 《世说新语·自新》-行数十里。 、 明·魏禧《大铁椎传》-与偕行。
【组词】
出行、 远行、 行三坐五、 行学、 行行、 行次
3.
【修】
(形声。从彡(shān),攸(yōu)声。“彡”有装饰义。本义:修饰,装饰)。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修,饰也。 、 《礼记·礼运》。注:“犹饰也。”-义之修而礼之藏也。 、 《楚辞》-美要眇兮宜修。 、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以修敬也。
【组词】
修容、 修词、 修饰边幅、 修娖
4.
【明】
(会意。甲骨文以“日、月”发光表示明亮。小篆从月囧(jiǒng),从月,取月之光;从囧,取窗牖之明亮。本义:明亮,清晰明亮)。
同本义。与“昏暗”相对。
【引证】
《说文》-朙,照也。 、 《左传·昭公二十八年》-照临四方曰明。 、 《诗·齐风·鸡鸣》-东方明矣。 、 《国语·周语》-明,精白也。 、 《书·洪范》-视曰明。 、 《礼记·中庸》-明则著。 、 《尔雅》-明星谓之启明。 、 《诗·小雅·大东》-东有启明。 、 《荀子·天论》-在天者莫明于日月。 、 唐·李白《秋浦歌》-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 苏轼《赤壁赋》-“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 方苞《狱中杂记》-禁卒居中央,牖其以通明,屋极有窗以达气。 、 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明月斜挂。 、 唐·杜甫《春夜喜雨》-江船火独明。 、 蔡元培《图画》-明暗之掩映。
【组词】
明星、 明珠、 明明、 明丢丢、 明晃晃、 明晦、 明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