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20:19:2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20:19:24
宁遗勿滥 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宁愿遗漏也不要滥用”。这个成语强调在选择或处理事物时,宁愿有所遗漏,也不要因为过度或不当的使用而造成质量下降或资源的浪费。它通常用于形容在选拔人才、使用资源或做出决策时的谨慎态度。
在文学作品中,宁遗勿滥 可以用来形容作者在创作时的严谨态度,例如在选择题材或表达方式时,宁愿遗漏一些内容,也不愿意为了填充篇幅而降低作品的质量。
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劝告他人在做决定时要慎重,不要因为急于求成或贪多而做出不明智的选择。
在专业领域,如人力资源管理中,宁遗勿滥 可以用来指导招聘策略,即宁愿职位空缺,也不要为了填补职位而降低招聘标准。
同义词:宁缺毋滥、精益求精
反义词:滥竽充数、多多益善
宁遗勿滥 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模糊,但它反映了中华文化中对于质量的重视和对过度行为的警惕。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使用范围逐渐扩大,不仅限于文学和口语,还渗透到了各个专业领域。
在传统文化中,宁遗勿滥** 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中庸之道”,即在任何事情上都要追求适度,避免极端。在现代社会,这个成语也被用来强调在快速变化的环境中保持质量的重要性。
这个成语给人一种稳重、谨慎的感觉,它提醒人们在追求效率和速度的同时,不应忽视质量。在个人生活中,宁遗勿滥 可以作为一种生活哲学,指导人们在消费、学*和工作中做出更明智的选择。
在个人经历中,我曾在选择大学课程时遇到过是否要选修一些看似有趣但实际上并不符合我专业需求的课程的抉择。最终,我选择了宁遗勿滥的原则,专注于那些能够真正提升我专业能力的课程。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
宁遗一枝花,勿滥满园春。 精选每片叶,绘就心中真。
在视觉上,宁遗勿滥 可以联想
阅起文来岂有不宁遗勿滥之理。
1.
【宁】
贮藏;积聚。本作“宁” 同: 贮
【引证】
《说文》。按,与貯略同。-宁,办积物也。象形。 、 《文选·孙绰·游天台山赋》。唐·李善注:“‘伫’与‘宁’同。”-惠风伫芳于阳林,醴泉涌溜于阴渠。
久立。后作“佇、竚”,简化为“伫”。
【引证】
《礼记·曲礼》-天子当宁而立。 、 《国语·楚语》-位宁有官司之典。 、 江永《乡党图考》-以人君门外有正朝,视朝则于此宁立故耳。
【组词】
宁僚
2.
【遗】
(形声。从辵(chuò),贵声。本义:遗失)。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遗,亡也。 、 《释言》-遗,离也。 、 《易·泰》-不遐遗。 、 《左伟·成公十六年》。注:“失也。”-君惟不遗德刑。 、 《列子·说符》。注:“弃也。”-得人遗契者。 、 汉·贾谊《过秦论》-亡矢遗镞。 、 《后汉书·列女传》-羊子尝行路,得遗金一饼。 、 唐·韩愈《师说》-小学而大遗。 、 唐·韩愈《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行若遗。
【组词】
遗簪坠屡、 遗佚、 遗逸、 遗宝、 遗简
3.
【勿】
(象形。据甲骨文,像一树旗。右边是柄,左边是飘带。本义:州里所建旗帜) 古代大夫、士所建旗帜,半赤半白,用来麾集人众。
【引证】
《说文》。段玉裁注:“‘州里’当作‘士大夫’。”-勿,州里所建旗,…杂帛,幅半异。所以趣民。
不。
【引证】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欲勿予。 、 《孟子·告子上》-贤者能勿丧。 、 宋·苏洵《六国论》-齐人勿附于秦。 、
4.
【滥】
(形声。从水,监声。本义:浮起,浮现)。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滥,泛也。 、 《荀子·子道》-江出于岷山,其始出也,其源可以滥觞。 、 《尔雅·释水》-滥泉正出。 、 《列子·黄帝》-滥水之潘为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