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23:34:0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4 23:34:06
词汇“[爨下音]”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不是一个标准的词汇,因此我们需要从字面和可能的语境来分析。
“爨下音”字面意思是指在炉灶下发出的声音。其中,“爨”是指炉灶或烹饪的意思,“下音”则可能指的是在炉灶下产生的声音,如柴火燃烧时的噼啪声。
由于“爨下音”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它可能出现在特定的文学作品或古文中,用以描绘某种特定的场景或氛围。例如,在描述古代农村生活或某个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学作品中,可能会用到这样的词汇来增加文本的古朴感和真实感。
同义词可能包括“炉火声”、“柴火声”等,这些词汇更常见,更直接地描述了炉灶下产生的声音。反义词则较难确定,因为“爨下音”本身不是一个常用词汇。
“爨”字在古代汉语中就有炉灶的意思,而“下音”则可能是后来组合的词汇,用以特指炉灶下产生的声音。这个词组可能源自古代文人对日常生活细节的观察和描述。
在古代社会,炉灶是家庭生活的中心,爨下音可能象征着家庭的温暖和生活的节奏。在现代社会,这样的词汇可能被用来表达对传统生活方式的怀念或对简单生活的向往。
对于我来说,“爨下音”可能唤起一种温馨和宁静的感觉,联想到家庭团聚和简单的生活场景。
在我的生活中,我可能不会直接使用“爨下音”这个词汇,但如果我在写作或创作中需要描绘一个充满古风和宁静氛围的场景,我可能会考虑使用它。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写:“月光洒满庭院,唯有爨下音,轻诉着岁月的温柔。”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个古老的炉灶,柴火在下面燃烧,发出噼啪声,这样的场景可能伴随着一种古朴的音乐,增强视觉和听觉的体验。
由于“爨下音”是一个非常特定的词汇,它在其他语言或文化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的词汇。在英语中,可能需要用更具体的描述来表达类似的意境,如“the crackling sound of firewood in the stove”。
“爨下音”这个词汇虽然不常见,但它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视角来观察和描述日常生活。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了解和掌握这样的词汇可以丰富我们的表达方式,增加文本的深度和多样性。
1.
【爨】
烧火做饭。
【引证】
《广雅》-爨,炊也。 、 《说文系传》-取其进火谓之爨,取其气上谓之炊。 、 《孟子·滕文公上》-许子以釜甑爨,以铁耕乎?
【组词】
爨人、 爨室、 爨妇
烧;烧煮。
【引证】
《水经注》-常若微雷响,以草爨之,则烟腾火发。
2.
【下】
(指事。据甲骨文,上面部分表示位置的界限,下面部分表示在下的意思。本义:下面,位置在下)。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下,底也。 、 《诗·召南·殷其靁》-在南山之下。 、 《诗·豳风·七月》-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 《周礼·典同》。注:“谓钟形下大。”-下声肆。 、 《礼记·曲礼》-君臣上下。 、 《乐府诗集·杂歌谣辞·敕勒歌》-阴山下。 、 唐·柳宗元《三戒》-放之山下。 、 《资治通鉴·唐纪》-愬至城下。 、 《聊斋志异·狼三则》-奔倚其下。
【组词】
下元、 下溜头、 下江先生、 下眼相看、 下路人
3.
【音】
(指事。从言含一。甲骨文“言、音”互用,金文、小篆在“言中加一横,表示所发之音。本义:声音)。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音,声也。生于心,有节于外。谓之音。 、 《白虎通·礼乐》-八音。一说笙、祝、鼓、箫、琴、埙、钟、磬也。 、 《礼记·乐记》-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声成文,谓之音。 、 《左传·昭公二十一年》-夫音,乐之舆也。 、 《庄子》-鸡狗之音相闻。 、 宋·苏轼《石钟山记》-北音清越。 、 清·姚鼐《登泰山记》-鸟兽音迹。
【组词】
音颡、 音强、 音制、 音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