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20:19:2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20:19:23
词汇“[爨下焦]”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不是一个标准的词汇,因此我们需要从字面和可能的语境来分析。
“爨”字在古代汉语中指的是烧火做饭,“下”通常表示位置的下方,“焦”则指物体因过度加热而变黑或烧糊。因此,“爨下焦”字面意思可能是指在烧火做饭时,锅底或食物因火候过大而烧焦的部分。
由于“爨下焦”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它在文学、口语或专业领域中的使用非常有限。如果出现在文学作品中,可能是用来描述烹饪过程中的一个小插曲,或者象征性地表达某种损失或失败。
“爨”字源自古代的烹饪活动,后来逐渐演变成指代烧火做饭的动作。而“焦”字则一直用来描述物体因高温而变质的状态。
在**传统文化中,烹饪被视为一种艺术,因此“爨下焦”可能在某些情境下被用来形容烹饪技艺的不足或失误。
这个词可能会让人联想到烹饪失败时的失望感,或者是家庭厨房中温馨而又忙碌的场景。
在日常生活中,这个词可能不太常用,但如果在家中烹饪时不小心烧焦了食物,可能会用这个词来自嘲。
在诗歌中,可以将“爨下焦”用来比喻生活中的小挫折或不完美,如:“生活的锅底,偶尔也会留下‘爨下焦’的痕迹。”
视觉上,可能会联想到黑色、烧焦的食物或锅底;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厨房中锅铲碰撞的声音或是食物烧焦时的嘶嘶声。
在其他语言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的词汇,但类似的表达可以通过描述烧焦的食物或锅底来实现。
“爨下焦”这个词虽然在现代汉语中不常用,但它反映了汉语中对于烹饪细节的描述能力。了解这样的词汇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汉语的文化背景和语言的丰富性。在语言学*和表达中,虽然这类词汇的使用频率不高,但它们的存在增加了语言的多样性和深度。
1.
【爨】
烧火做饭。
【引证】
《广雅》-爨,炊也。 、 《说文系传》-取其进火谓之爨,取其气上谓之炊。 、 《孟子·滕文公上》-许子以釜甑爨,以铁耕乎?
【组词】
爨人、 爨室、 爨妇
烧;烧煮。
【引证】
《水经注》-常若微雷响,以草爨之,则烟腾火发。
2.
【下】
(指事。据甲骨文,上面部分表示位置的界限,下面部分表示在下的意思。本义:下面,位置在下)。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下,底也。 、 《诗·召南·殷其靁》-在南山之下。 、 《诗·豳风·七月》-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 《周礼·典同》。注:“谓钟形下大。”-下声肆。 、 《礼记·曲礼》-君臣上下。 、 《乐府诗集·杂歌谣辞·敕勒歌》-阴山下。 、 唐·柳宗元《三戒》-放之山下。 、 《资治通鉴·唐纪》-愬至城下。 、 《聊斋志异·狼三则》-奔倚其下。
【组词】
下元、 下溜头、 下江先生、 下眼相看、 下路人
3.
【焦】
(会意。金文字形,上面是“隹”(zhuī),短尾鸟,下面是“火”。把鸟放在火上烤。本义:物经火烧而变黄或成炭)。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焦,火所伤也。 、 《玉篇》-焦,火烧黑也。 、 《礼记·内则》-濡灸之举焦。 、 《素问》-凡气因火变则为焦。
【组词】
焦盆、 焦鎚、 焦尾、 焦霹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