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22:01:4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22:01:41
用处:指某物或某事所能发挥的作用或带来的益处。它强调的是事物实际应用中的价值和效果。
“用处”一词源自古代汉语,由“用”和“处”两个字组成。在古代文献中,“用”常指使用或应用,“处”则指地方或状态。随着时间的推移,“用处”逐渐演变为指事物的实际应用价值。
在现代社会,“用处”常与实用主义和效率观念相关联。在强调快速和高效的文化背景下,人们更倾向于追求有实际用处的事物。
“用处”这个词给人一种务实和理性的感觉。它让人联想到实际效果和实用性,有时也可能带有一种功利主义的色彩。
在日常生活中,我经常用“用处”来评价购买的物品是否值得。例如,购买一个多功能工具时,我会考虑它的用处是否符合我的需求。
诗歌: 在生活的织机上, 每一根线都有它的用处, 编织出多彩的图景, 即使是最细的丝, 也有它的位置和价值。
视觉联想:想象一个工具箱,里面装满了各种工具,每一件都有其特定的用处。 听觉联想:听到“用处”这个词时,可能会联想到工具的敲击声或机器的运转声。
在英语中,“用处”可以对应为“utility”或“use”。在不同的文化中,对“用处”的理解和重视程度可能有所不同,但普遍都强调事物的实际应用价值。
“用处”这个词在语言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帮助我们评价和选择事物,强调实用性和效率。在学习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用处”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传达思想和需求。
1.
【用】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桶形。桶可用,故引申为用。本义:使用,采用)。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用,可施行也。 、 《苍颉篇》-用,以也。 、 《易·益》-利用为大作。 、 《虞书》-五行五用哉。 、 《书·微子》-乃攘窃神胝之牺牷牺用。 、 《周礼·宰夫》-乘其财用出入。 、 《周礼·小司徒》-乃会万民之卒伍而用之。 、 宋·王安石《上五事札子》-保甲之法,起于三代丘甲。管仲用之齐,子产用之郑,商君用之秦,仲长统言之汉,而非今日之立异也。 、 明·魏禧《大铁椎传》-皆不足用。 、 蔡元培《图画》-用水彩。 、 、 明·魏学洢《核舟记》-又用篆章。
【组词】
用不着、 备用、 实用、 拆用、 用功、 用长、 用板、 用计、 用天因地、 用钱、 用药
2.
【处】
处所;地方。人或物所在的地方。
【引证】
《广韵》-处,所也。 、 《国语·鲁语上》。注:“次,处也。三处,野朝市。”-五刑三次,是无隐也。 、 《史记·五帝纪》-迁徙往来无常处。 、 《史记·萧相国世家》-夫猎,追杀兽兔者狗也,而发迹指示兽处者人也。 、 贺知章《回乡偶书》-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 杜甫《春夜喜雨》-晓看红湿处,花重饰官城。
【组词】
住处;别处;停车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