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8:00:3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8:00:32
“军来将敌,水来土堰”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当军队来进攻时,将领负责抵御敌人;当水流来时,用土筑成堤坝来阻挡。这个成语比喻针对不同的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应对。
在文学作品中,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策略或方法的灵活多变。在口语中,人们可能用它来建议在面对不同问题时采取不同的解决办法。在专业领域,如军事或水利工程,这个成语可能被用来强调应对策略的针对性。
同义词:因地制宜、随机应变、对症下药 反义词:一成不变、墨守成规
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明确,源自**古代的军事和水利工程实践。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含义逐渐扩展到更广泛的应对策略和方法上。
在文化中,这个成语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中庸之道”,即在面对问题时采取适度的、合理的应对措施。它也反映了人重视实用主义和灵活性的传统。
这个成语给人以稳重、智慧和灵活的印象。它让人联想到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能够保持冷静并采取有效措施的领导者形象。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用这个成语来建议朋友在处理工作问题时,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调整策略,而不是固守一成不变的方法。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 “军来将敌,水来土堰, 智慧如星,策略如山。 面对挑战,心不乱, 灵活应对,路自宽。”
视觉上,这个成语可能让人联想到古代战场上的将领指挥若定,或是水利工程中工人筑堤的场景。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战鼓声或是水流冲击堤坝的声音。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prepare for the worst, hope for the best”(做最坏的打算,抱最好的希望),虽然不完全对应,但都体现了面对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策略的思想。
“军来将敌,水来土堰”这个成语在我语言学和表达中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丰富了我的词汇量,还教会我在面对问题时要有策略性和灵活性。通过学和应用这个成语,我更加理解了如何在不同情境下采取合适的应对措施。
1.
【军】
(会意。金文字形,从车,从勹(bāo,包裹)。表示用车子打包围圈的意思。古代打仗主要靠车战,驻扎时,用战车围起来形成营垒,以防敌人袭击。本义:围成营垒)。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军,圜围也。 、 《广雅》-军,围也。 、 《国语·晋语》-军于庐柳。
2.
【来】
慰劳。
【引证】
《说文》-勑,劳也。从力,來声。字亦作俫。 、 《诗·郑风·女曰鸡鸣》。高亨注:“来,借为勑。”-知子之来之,杂佩以赠之。 、 《汉书·平当传》-劳俫有意者。 、 《孟子·滕文公上》-劳之来之,匡之直之,辅之翼之。 、 《诗·魏风·硕鼠》-莫我肯勑。 、 《韩非子·王道》-贤者勑其材。
3.
【将】
愿;请求。用来表示礼貌上的尊敬。
【引证】
《诗·卫风》-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4.
【敌】
(形声。从攴(pū),啇(dí)声。本义:匹敌;对等)。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敌,仇也。 、 《尔雅》-敌,匹也。 、 《战国策·秦策》。注:“强弱等也。”-四国之兵敌。 、 《国语·楚语》-且夫自敌以下。 、 《国语·周语》-敌国宾至。 、 《孙子·谋攻》-敌则能战之。
【组词】
试看天下谁能敌;敌体、 敌礼、 匹敌、 势均力敌
5.
【水】
(象形。甲骨文字形。中间像水脉,两旁似流水。“水”是汉字的一个部首。从水的字,或表示江河或水利名称,或表示水的流动,或水的性质状态。本义:以雨的形式从云端降下的液体,无色无味且透明,形成河流、湖泊和海洋,分子式为 H2O,是一切生物体的主要成分)。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水,准也。 、 《释名》-水,准也。准,平也。天下莫平于水。 、 《淮南子·天文》-积阴之寒气为水。 、 《书·洪范》-五行一曰水。 、 《左传·桓公元年》-凡平原出水为大水。 、 《礼记·曲礼》-水曰清滌。 、 《荀子·劝学》-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慕仰,若水之归海。
【组词】
水铫、 水头儿、 水湿、 水蛊病、 水中丞、 水落归槽、 水喷桃花、 水镜先生、 水陆杂陈、 水廓、 水涡、 水馆
6.
【来】
慰劳。
【引证】
《说文》-勑,劳也。从力,來声。字亦作俫。 、 《诗·郑风·女曰鸡鸣》。高亨注:“来,借为勑。”-知子之来之,杂佩以赠之。 、 《汉书·平当传》-劳俫有意者。 、 《孟子·滕文公上》-劳之来之,匡之直之,辅之翼之。 、 《诗·魏风·硕鼠》-莫我肯勑。 、 《韩非子·王道》-贤者勑其材。
7.
【土】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象土块,下象地面。金文中空廓变填实,小篆又变为线条。本义:泥土,土壤)。
同本义。沉积于地面上的泥沙混合物。潮湿时称泥土,地质学上称土壤。
【引证】
《说文》-土,地之吐生物者也。 、 《易·彖传》-百谷草木丽乎土。 、 《书·禹贡》-禹敷土。 、 《周礼·大司徒》-辨十有二土之名物。 、 《孟子·离娄》-君之视臣为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 《列子·汤问》-焉置土石。 、 宋·沈括《梦溪笔谈·活板》-不若燔土。 、 明·袁宏道《满井游记》-土膏微润。
8.
【堰】
(形声。从土,匽(yàn)声。本义:拦河坝)。
同本义。
【引证】
《文选·沈约·三月三日率尔成篇诗》-东出千金堰。 、 《广雅》-堰,潜堰也,潜筑土以壅水也。 、 《洛阳伽蓝记》-长分桥西有千金堰。
【组词】
都江堰;堰塘、 堰埭、 堰埭
1. 【土堰】 亦作"土隁"; 土筑成的拦水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