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1:32:3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1:32:39
“军民”这个词汇的字面意思是指军队和民众,基本含义是指军事领域与民间社会的结合或互动。在**,这个词汇常常与“军民融合”政策联系在一起,强调军事与民用技术的相互促进和资源的共享。
在文学中,“军民”可能被用来描绘战争时期军人与平民之间的情感纽带或冲突。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简单地指代军队和普通民众。在专业领域,如国防和科技,“军民”更多地与军民融合、军转民技术等概念相关。
同义词:军民融合、军民两用、军民共建 反义词:军民分离、军民对立
“军民”这个词汇在**古代文献中已有出现,但其现代含义更多地与20世纪后期的军民融合政策相关。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的含义逐渐丰富,涵盖了技术、经济、文化等多个层面。
在**,军民融合被视为国家战略,旨在通过整合军事和民用资源,提升国家的综合竞争力。这一政策在社会文化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促进了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
“军民”这个词汇常常让人联想到团结、奉献和牺牲。它激发了一种国家意识和集体责任感,同时也反映了军人与民众之间的深厚情感。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参与过军民融合项目的讨论,见证了军事技术如何转化为民用产品,为社会带来实际的利益。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军民”:
在和平的田野上,军民携手,
科技的种子,播撒希望。
从战场的硝烟,到市场的繁华,
军民融合,绘就新时代的画卷。
想象一幅画面:军人与民众在科技展览会上交流,展示着军民两用技术的成果。背景音乐可能是激昂的进行曲,象征着团结和进步。
在其他国家,如美国,也有类似的军民融合概念,称为“dual-use technology”或“military-civil fusion”。不同文化中,这个概念的实施和理解可能有所不同,但都强调了军事与民用领域的互动和合作。
“军民”这个词汇不仅代表了军事与民间的结合,也象征着国家战略和社会发展的方向。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个词汇有助于我更好地把握国家政策和社会动态,同时也丰富了我的词汇量和表达能力。
1.
【军】
(会意。金文字形,从车,从勹(bāo,包裹)。表示用车子打包围圈的意思。古代打仗主要靠车战,驻扎时,用战车围起来形成营垒,以防敌人袭击。本义:围成营垒)。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军,圜围也。 、 《广雅》-军,围也。 、 《国语·晋语》-军于庐柳。
2.
【民】
(指事。从古文之象。古文从母,取蕃育意。古代指黎民百姓,平民。与君、官对称)。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古文从母。取蕃育也,上下众多意,指事。-民,众萌也。从古文之象。 、 《广雅》。按,土著者曰民,外来者曰氓。-民,氓也。 、 《谷梁传·成公元年》-古者有四民,有士民,有商民,有农民,有工民。 、 《左传·桓公六年》-夫民神之主也。 、 《左传·闵公元年》-无子曰兆民。诸侯曰万民。 、 《书·舜典》-黎民阻饥。 、 《书·盘庚上》-民不适有居。 、 《诗·小雅·何草不黄》-哀我征夫,独为匪民。 、 《论语·泰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 《史记·项羽本纪》-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 《孟子·尽心下》-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组词】
民夫、 民户、 民居、 民服、 民宅、 民望、 民牧、 民情、 民役、 民利、 民命、 民和、 汉民;回民;藏民;民壮、 渔民;农民;牧民;民膏、 民经、 民熙物阜、 民害、 民力、 民脂、 民财、 民纪、 民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