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21:30:1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21:30:14
词汇“物灵”在中文语境中并不常见,它不是一个标准的汉语词汇,因此在中文词典中可能找不到确切的定义。不过,我们可以尝试从字面意思和可能的语境来分析这个词汇。
“物灵”可以理解为“物质的灵魂”或“物体的精神”。它可能指的是物体或物质具有某种生命力或精神特质,这种特质使得物体不仅仅是无生命的物质,而是具有某种内在的活力或灵性。
在文学作品中,“物灵”可能被用来形容自然界中的物体,如树木、山川、石头等,赋予它们以人的情感或意识。在某些**或哲学体系中,也可能使用“物灵”来描述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的联系。
由于“物灵”不是一个标准词汇,其词源和演变难以追溯。它可能是由“物”和“灵”两个字组合而成,用来表达物质与精神的结合。
在一些文化中,尤其是那些强调自然与人类和谐共处的文化,可能会使用“物灵”这样的概念来强调自然界的神圣性和生命力。
“物灵”这个词可能会让人联想到自然界的神秘和美丽,以及人类与自然界的深刻联系。它可能会激发人们对自然界的敬畏和保护意识。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不会直接使用“物灵”这个词,但它可以启发我们在欣赏自然或艺术作品时,更加深入地思考物质与精神的关系。
在诗歌中,可以使用“物灵”来描绘自然景物,如:
山川静默,石语无声,
物灵潜藏,岁月悠悠。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幅描绘自然景物的画作,其中每一元素都仿佛在诉说着自己的故事,这样的画面可能会让人感受到“物灵”的存在。
在其他语言中,可能会有类似的词汇或概念,用来描述物质与精神的结合,例如在日语中,“物の霊”(もののれい)可能与“物灵”有相似的含义。
“物灵”这个词虽然不常见,但它提供了一个思考物质与精神关系的独特视角。在语言学*和表达中,它可以作为一种启发性的概念,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和欣赏自然界以及艺术作品中的生命力和灵性。
1.
【物】
(形声,从牛,勿声。“勿”是一种杂色旗,表示杂色。本义:万物)。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物,万物也。牛为大物,天地之数起于牵牛,故从牛。 、 《礼记·乐记》-物以群分。 、 《淮南子·天文》-四时之散精为物。 、 《荀子·正名》-物也者,大共名也。 、 《周礼·太宰》-九曰物贡。
【组词】
物品、 物母、 物曲、 物如、 物序、 物祖、 物际、 物恺、 物灵、 物用
2.
【灵】
(形声。从巫,靈(líng)声。本义:巫)。
古时楚人称跳舞降神的巫为灵。
【引证】
《说文》-灵,灵巫也。以玉事神。 、 《离骚》-命灵氛为余占之。 、 《楚辞·云中君》-灵连踡兮既留。 、 屈原《东皇太一》-灵偃蹇兮姣胶。
【组词】
灵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