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22:13:5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22:13:52
浙闽丘陵:这个词汇指的是位于**东南沿海的两个省份——浙江省和福建省之间的丘陵地带。这一地区地形起伏,山脉纵横,是典型的丘陵地貌,对当地的气候、生态和人文都有深远的影响。
在文学作品中,浙闽丘陵可能被描绘为风景秀丽、气候宜人的地方,常常与田园诗意、隐逸生活相联系。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更多地被用来描述地理特征或旅游资源。在专业领域,如地理学、生态学中,浙闽丘陵则可能被用来讨论地形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或地质构造。
同义词:东南丘陵、沿海山地 反义词:平原、高原
同义词如“东南丘陵”和“沿海山地”在描述地理特征时与“浙闽丘陵”相似,但“浙闽丘陵”更具体地指明了地理位置。反义词如“平原”和“高原”则代表了完全不同的地形类型。
“浙闽丘陵”这个词汇的形成是基于地理位置的描述,随着地理知识的传播和标准化,这个词汇逐渐被广泛接受和使用。
浙闽丘陵地区因其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文化遗产而闻名,如茶叶、竹编、木雕等,这些都深深影响了当地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
提到浙闽丘陵,可能会联想到宁静的乡村生活、清新的空气和绿色的山脉,给人一种远离城市喧嚣、回归自然的感觉。
个人可能曾在浙闽丘陵地区旅行,体验了当地的风土人情,这些经历可能会在日常对话或写作中被提及,丰富了个人的生活体验和表达。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浙闽丘陵间,翠竹摇曳风,茶香四溢处,心随云水闲。”
结合图片,可以看到连绵起伏的绿色山丘和点缀其间的村落;结合音乐,可能会选择轻柔的民谣或自然声音,如鸟鸣、溪流声,来增强对浙闽丘陵的感官体验。
在其他语言或文化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的词汇,但可以通过描述相似的地理特征来传达类似的概念。
通过对“浙闽丘陵”的学和分析,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这一地理概念在不同语境中的应用和意义。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掌握这样的专业词汇有助于更准确地描述和讨论特定地理区域的特点。
1.
【浙】
(形声。从水,折声。本义:水名。浙江,即钱塘江)。
同本义 ,水名。即今钱塘江,上游为新安江。
【引证】
《说文》。按,即禹贡三江之南江也,但江故道今不可考,世俗以钱塘江当之。非是。钱唐江古谓之浙江。-浙,江水东至会稽山阴为浙江。
2.
【闽】
(形声。从虫,门声。本义:古种族名。生活在浙江南部和福建一带,后因称福建为闽)。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閩,东南越也。 、 《周礼·职方式》-七閩九貉。 、 《山海经·海内经》-閩在海中。 、 左思《吴都赋》-选自閩禺。
【组词】
闽中、 闽江、 闽关、 闽岭
3.
【丘】
(会意兼指事。甲骨文字形,象地面上并立两个小土峰。本义:自然形成的小土山)。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丘,土之高也。非人所为也。从北,从一。一,地也。人居在丘南,故从北。 、 《广雅·释丘》-小陵曰丘。 、 《诗·王风·丘中有麻》-丘中有麦。 、 、 《书·禹贡》-是降丘宅土。 、 《周礼·大司徒》-北陵坟衍。 、 《列子·汤问》-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 晋·陶渊明《归园田居》诗-性本爱丘山。 、 唐·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从小丘西行。 、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狼三则》-苫蔽成丘。
【组词】
荒丘、 丘林、 丘岳
4.
【陵】
(形声。从阜(fù),表示与地形地势的高低上下有关。夌(líng)声。本义:大土山)。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陵,大阜也。 、 《诗·小雅·天保》-如山如阜,如冈如陵。 、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殽有二陵焉。 、 《国语·齐语》-陵阜陆墐。 、 《易·渐卦》-鸿渐于陵。 、 《聊斋志异·促织》-古陵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