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4:10:4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4:10:44
民脂:这个词汇的字面意思是“人民的油脂”,通常用来比喻人民的劳动成果或财富。在古代,它常被用来形容统治者从人民那里搜刮的财物,带有贬义色彩。
文学语境:在古典文学中,如诗词、散文,民脂常用来表达对统治者贪婪的批评。 口语语境:在现代口语中,这个词汇使用较少,可能在一些历史或政治讨论中出现。 专业领域:在历史学、政治学等领域,民脂可能被用来分析古代社会的财富分配和统治者的行为。
同义词:民膏、民财、民脂民膏 反义词:民享、民利
词源:民脂一词源于古代汉语,最早见于《左传》等古籍。 演变: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的使用逐渐减少,但在某些历史或文化讨论中仍被提及。
在古代**,民脂常被用来批评统治者的贪婪和不公,反映了人民对公平正义的渴望。
情感反应:提到民脂,可能会让人联想到剥削和不公,产生负面情感。 联想:可能会联想到古代的赋税制度、农民起义等历史**。
在历史学*中,我曾遇到过关于民脂的讨论,这让我对古代社会的财富分配有了更深的理解。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岁月如梭,民脂凝霜,历史的沉重,刻在每一块石碑上。”
视觉联想:可能会联想到古代的铜钱、赋税账簿等图像。 听觉联想:可能会联想到古代的钟声、赋税征收时的喧哗声。
在其他文化中,类似的词汇可能包括“人民的血汗”等,用来表达相似的含义。
民脂这个词汇虽然现代使用较少,但它反映了古代社会的一些重要问题,如财富分配、统治者的行为等。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这样的词汇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历史和文化。
1.
【民】
(指事。从古文之象。古文从母,取蕃育意。古代指黎民百姓,平民。与君、官对称)。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古文从母。取蕃育也,上下众多意,指事。-民,众萌也。从古文之象。 、 《广雅》。按,土著者曰民,外来者曰氓。-民,氓也。 、 《谷梁传·成公元年》-古者有四民,有士民,有商民,有农民,有工民。 、 《左传·桓公六年》-夫民神之主也。 、 《左传·闵公元年》-无子曰兆民。诸侯曰万民。 、 《书·舜典》-黎民阻饥。 、 《书·盘庚上》-民不适有居。 、 《诗·小雅·何草不黄》-哀我征夫,独为匪民。 、 《论语·泰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 《史记·项羽本纪》-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 《孟子·尽心下》-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组词】
民夫、 民户、 民居、 民服、 民宅、 民望、 民牧、 民情、 民役、 民利、 民命、 民和、 汉民;回民;藏民;民壮、 渔民;农民;牧民;民膏、 民经、 民熙物阜、 民害、 民力、 民脂、 民财、 民纪、 民祗
2.
【脂】
(形声。从肉,旨声。本义:动植物所含的油脂)。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脂,戴角者脂,无角者膏。 、 《易·本命》-有羽者脂。 、 《广苍》-脂,肪也。 、 《礼记·内则》。疏:“凝者为脂,释者为膏。-脂膏以膏之。 、 《诗·卫风·硕人》-肤如凝脂。 、 《周礼·考工记·梓人》-宗庙之事,脂者膏者以为牲。
【组词】
脂灰、 脂水、 脂炬、 脂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