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20:33:1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20:33:11
词汇“朱丝萦社”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可能是一个较为生僻或古风的词汇。为了深入学*和分析这个词汇,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朱丝萦社”字面意思是由红色的丝线环绕的社(古代的祭祀场所或社区中心)。这里的“朱丝”指的是红色的丝线,而“萦”意味着环绕或缠绕,“社”则是古代的祭祀土地神的地方,也泛指社区或村落。
由于这个词汇较为生僻,它在现代语境中可能不太常见。在古代文学或历史文献中,可能会用来描述古代社区的祭祀活动或节日的装饰。
同义词:红线绕社、红丝缠社 反义词:(由于词汇生僻,反义词不明显)
“朱丝萦社”可能源自古代的祭祀俗,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俗可能已经不再流行,因此这个词汇也变得较为生僻。
在古代**,社是社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用于祭祀土地神,祈求丰收和平安。朱丝萦社可能是一种装饰或仪式,用以增强节日的氛围或神圣感。
这个词汇可能带有一种古朴、神秘的情感,让人联想到古代的祭祀场景和社区的团结。
由于词汇生僻,个人应用可能不多。但在学古代文化或历史时,了解这样的词汇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古代社会的风俗惯。
在创作古风诗歌或故事时,可以使用“朱丝萦社”来营造古代社区的氛围,如:“朱丝萦社,古风犹存,村民共庆,祈福来年。”
结合古代祭祀的图片或视频,可以更好地理解“朱丝萦社”的场景。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古代乐器的声音或村民的欢呼声。
由于词汇生僻,跨文化比较可能不适用。
“朱丝萦社”是一个具有浓厚历史文化色彩的词汇,了解它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的社会文化和俗。在现代语言学*和表达中,虽然这个词汇的使用频率不高,但它丰富了汉语的词汇库,增加了语言的多样性和深度。
1.
【朱】
(指事。小篆字形,从木,一在其中指出这种木是红心的。 本义:赤心木)。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朱,赤心木,松柏属。
2.
【丝】
(会意。从二糸。糸(mì),细丝。本义:蚕丝)。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段注:“凡蚕者为丝、麻者为缕。”-丝,蚕所吐也。 、 《诗·召南·羔羊》-素丝五总。 、 《礼记·乐记》-金石丝竹,乐之器也。谓弦也。” 、 《史记·货殖列传序》-山东多鱼盐漆丝声色。 、 《后汉书·列女传》-此织生于蚕茧,成于机杼。一丝而累,以至于寸。 、 李商隐《无题》-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 聂夷中《咏田家》-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 、 唐·白居易《重赋》-缯帛如山积,丝絮似云屯。
【组词】
丝棉;丝网;丝缰、 丝人、 丝布、 丝妇、 丝子、 丝行、 丝庄
3.
【萦】
(形声。从糸(mì),荧(yíng)省声。糸,细丝。本义:回旋缠绕)。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萦,收卷也。 、 《通俗文》-收绩曰萦。 、 《广韵》-萦,绕也。 、 《诗·周南·寥木》-葛藟萦之。 、 李白《蜀道难》-百步九折萦岩峦。 、 《西游记》-峻赠怪石列,崎岖曲道萦。
【组词】
萦抱、 萦环、 萦萦
4.
【社】
(会意。从示从土。土亦声。社土同字。本义:土地神)。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社,地主也。 、 《春秋传》-共工之子句龙为社神。 、 《论衡·顺鼓》-社,土也。 、 《诗·小雅·甫田》。传:“社,后土也。”-以社以方。 、 《礼记·月令·仲春》。注:“社,后土也。”-命民社。 、 《荀子·礼论》。注:“社,土神。”-故社,祭社也。 、 《国语·鲁语上》。注:“社,后土之神也。”-故祀以为社。 、 《白虎通·社稷》-不谓之“土”何?封土为社,故变名谓之“社”,利于众土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