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11:17:4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11:17:46
“巴蛇吞象”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比喻贪心极大,企图做力所不能及的事情。这个成语来源于《山海经》中的神话故事,讲述了一条名叫巴蛇的巨蛇能够吞食大象。
在文学作品中,“巴蛇吞象”常用来形容人物的贪婪或野心过大,超出了自身的能力范围。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讽刺那些不自量力、贪得无厌的人。在专业领域,如经济学或心理学,这个成语可能被用来描述过度扩张或不切实际的期望。
“巴蛇吞象”源自**古代的神话传说,最早见于《山海经》。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逐渐被用来比喻人的贪婪和野心,成为汉语中常用的比喻表达。
在**文化中,“巴蛇吞象”反映了人们对贪婪和不自量力的批判态度。这个成语在社会交往中常被用来警示人们要量力而行,不要贪心不足。
这个成语给人带来的情感反应通常是负面的,因为它涉及到贪婪和不切实际的野心。联想上,人们可能会想到那些因为贪心而最终失败的故事或人物。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听到一位老师用“巴蛇吞象”来形容一个学生不切实际的梦想,提醒他要脚踏实地。
在诗歌中,可以将“巴蛇吞象”融入描述贪婪的意象,如:
贪婪如巴蛇,欲吞天地象,
终是梦一场,空留悔恨长。
视觉上,可以想象一条巨大的蛇试图吞下比自己大得多的象,这种画面充满了戏剧性和象征意义。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关于贪婪和失败的警示故事的叙述声音。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 biting off more than one can chew”,意思也是尝试做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事情。
“巴蛇吞象”这个成语在汉语中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它不仅是一个生动的比喻,也是对人性中贪婪一面的深刻揭示。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正确使用这个成语,可以增强语言的表达力和深度。
巴蛇食象,三岁而出其骨。
传说古代有个穷苦的猎人阿象,他在森林里打猎时救了一条饿昏的小蛇,带回家精心饲养。小蛇慢慢长大成青蛇并通人性,经常从外面给他带回一些值钱的东西来报答。阿象一再向青蛇索取,盼望成为富翁,愤怒的青蛇便将这个贪得无厌的家伙一口吞下
1.
【巴】
(象形。小篆象蛇形。本义:大蛇)。
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大蛇。
【引证】
《说文》-巴,巴虫也,或曰食象蛇。 、 《山海经·海内南经》。注:“说者云,长千寻。”-巴蛇食象,三岁而出其骨。 、 《山海经·海内经》。注:“即巴蛇也。”-朱卷之国,有黑蛇青象,食象。
2. 【蛇】 ——见“委蛇”(wēiyí)。
3.
【吞】
(形声。从口,天声。本义:咽下)。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吞,咽也。 、 《后汉书·杜笃传》注-吞舟大鱼也。 、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吞长江。 、 宋·苏轼《石钟山记》-与风水相吞吐。 、 宋·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气吞万里如虎。
【组词】
吞炭、 吞舌、 吞舟、 吞刀刮肠、 吞牛、 吞咀、 吞下一条鳝鱼
4.
【象】
(象形。甲骨文字形,突出其长鼻。本义:大象,一种哺乳动物)。
象科的,特别是象属(Elephas)和非洲象属(Loxodonta)的体型极大而粗重的几乎无毛的四足动物。
【引证】
《说文》-象,南越大兽,长鼻牙,三年一乳。像鼻牙四足尾 之形。 、 《山海经·南山经》-祷过之山多象。 、 《汉书·司马相如传》-穷奇象犀。 、 《汉书·张骞传》-其民乘象以战。 、 《诗·鲁颂·泮水》-元龟象齿,大赂南金。 、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象有齿以焚其身。
【组词】
象口、 象王